细节描

2011-12-29 00:00:00丁沛海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它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可以说细节描写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又使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什么叫细节?简言之,它是指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事件或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什么叫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细节的刻画,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环境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是文学作品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环境、景物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常见的作用表现如下。
  一、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要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就要采用多种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腻传神的描写。
  1.写外貌,应力求写出人物的风度、气质与神韵。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鲁迅《故乡》里的杨二嫂。作者运用肖像描写、细节描写,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毒害之深。在她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据自己的实利考虑变了形的。她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这是她不感惊奇而故作惊奇的结果。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
  2.写语言,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语态,让个性化的语言充分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段非常好的细节描写: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段商议探夫的简单的对话描写中,没有一句表达的不是对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又生动地表现出她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
  3.写动作,应精选动词,对其行动过程进行生动的描摹。
  4.写神态,应抓住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生动的描摹。
  5.写心理,也应抓住细腻的地方进行描写。
  刘和刚演唱歌曲《父亲》时,评委张也和不少现场观众都感动得哭了。这首歌为何如此感人?我们看看歌词: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啊/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歌词内容完全是一段心理活动描写,而“抚摸你的双手”“鬓角露了白发”“眼角上添了皱纹”就是几个生动的细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发自内心的真情表白和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这首歌才打动了所有的人。
  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契诃夫《变色龙》中“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是奥楚蔑洛夫身份的象征,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文中四次提到“军大衣”,而“脱”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浑身冒汗的胆怯心理。“穿”大衣的动作表现的不是天气冷,而是遮掩刚才辱骂将军的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的细节,不仅勾勒出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狗的丑态,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三、使主旨得以升华
  文学作品中人称的变化这一细节也能深化主题,如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鲁迅回到家见到闰土那一瞬间,闰土“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这么一个细节使作品大放异彩,主题也因此更为深刻。另外,人物的衣饰也能折射时代的背景。《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衣饰的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就这样活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由孔乙己的破长衫而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真可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古人早已深悟细节生情的道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归有光怀念早逝母亲的细节描写:“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却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文学作品中如没有细节,就等于人没有了血肉,失去了光彩一般。没有细节的文学作品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就谈不上去品味去欣赏。细节可以让一花一木现出光彩;细节可以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朋友们,让我们展开广泛的联想和想象,抓住身边的每个细节,去寻找生活中、学习中的美吧,因为细微之处显真情。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之友,2010,(341).
  [2]顾霞光.课文里的瞪眼细节.毋小利.小说知识.
  [3]2009苏教版初中语文7至9年级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