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在初中学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它担负的任务而言,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 、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更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正因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花的精力也是最多的。然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
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我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第一,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客观的事实对比告诉我们: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科学设计,可见马赫穆托夫提出“问题性水平”的概念不是没有道理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不能高到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智力操作任务那样一种程度。问题性水平的高,应高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程度,这就足够了。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来说,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智力操作难以启动,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我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36427ef6170d9f3577ad72d557332c5a出“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致排斥其它方法的运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它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必然会有旧的知识、经验的参考,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构成学习心理上的矛盾。教师需要在学生产生矛盾时,注意诱发,帮助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向前发展。而整个导读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问题教学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我前面给问题教学法界定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所以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为“导读”法及其它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开辟了道路。
当然,尽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把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可以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但是其他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立的作用,问题教学法是代替不了其他教学方法的。譬如,目前语文教学学术界公认,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读能力、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六大要素组成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任务,都由相应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来承担。如速读能力,必须通过默读和朗读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起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的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把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形成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学生变得聪明、有才智,从而为学好语文知识和各门学科奠定了智力基础。现在不少人都把眼光盯在教材的改革上,想从教材的改革上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材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教法更为重要,一部好的教材可以把它教“死”;反之,一部较差的教材也可以把它教活、教好,关键在于怎么教。语文教学出路在于教法的更新,而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