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从此处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能力相对好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在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平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
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可以靠长期反复实践获得并提高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关注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从叶老的这段话中,我们感知到:生活经验与语感积累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学文学得好,第一就是人生体验,第二才是文学体验。这生活体验将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和阅历,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过程的那一段,在教学时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父对子深沉的爱,子对父浓烈的情。又如一个初中学生如果深知自己的父亲赡养老人、养育子女的身心负担之重而又恪守孝养的人伦,就更易于体味《散步》所表达的人性美。生活充实的人无疑语感就强。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参与生活实践,注意观摩,注意积累生活经验,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
二、积淀语文知识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必须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等语文知识,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强调诵读品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宋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熹在论述语文教育时,谈得最多的就是读书。在朱熹看来,读书要达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程度才算得上“熟读”。用清人唐彪的话来说就是:“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这就是言语对象在思想情感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彻底的主体化。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和言语实践的多少,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和加强言语实践,绝不意味着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语感主体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和言语实践的目标。
五、调动形象思维
语言描述的显象结构本身没有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新的见地。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叶圣陶先生曾以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分析说:“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这样引导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联想和想象,不仅能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在深刻的体味中,语感训练也会落到实处。所以说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同样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只要在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