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再谈科举,呼吁给科举以正名,视历史于公正。
关键词: 科举 后现代主义 真正面目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许多曾在舞台中心久久闪光的事物会在时光的某个转角黯然谢幕。等到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后人从饱含沧桑的土壤中挖掘出当年的斑驳印痕,于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借古鉴今,一些新兴学科勇敢地迎着旧观念的不理解而渐渐崭露头角。
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走出了人们的视野。在它的背后是一片锣鼓喧嚣声,人们批判着科举的种种弊端,构筑着学堂教育制度,在各种探索中拓展教育的未来。与此同时,伴着科举制的终结,“科举”一词似乎已被越来越妖魔化。
“为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科举制终结了,就意味着我们要一味否定却没有任何反思和认定其没有一丝积极作用么?于是我们需要科举学,去研究和探索科举,还科举以真正面目,给以公平公正的论断。
所谓发展,是一个徐徐向上的过程。在时代的变迁中,与时俱进是事物保全自身存在的必然趋势。科举的最纯粹本质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放眼当今种类繁多的考试认证,也恰恰是为了社会选拔各类人才。当今考试体系所倡导“公平、择优”的理念正是汲取了科举选才的精华所在。从大体上看,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是内容与形式,而古代科举所蕴含的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却传承了下来。细细品来,科举的这招暗度陈仓却也晕染上了一抹文艺的色彩,好似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然而只有此懵懂之文意,仿佛水中花月、空中楼阁,终究无法成言。幸而受吾师刘海峰教授的课堂点拨,并从其论文中探寻到这样的文字:“科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