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幕

2011-12-29 00:00:00吴紫媚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威廉·夏伊勒站在美国人的立场看待第三帝国的彻底崩溃,得出的结论是,这座摇摇晃晃的帝国大厦注定要坍塌。本文拟透过他的视角,进一步窥探第三帝国所上演的闹剧。
  关键词: 《第三帝国的灭亡》 希特勒 闹剧
  
  我尝试着透过一个美国人的视角看《第三帝国的灭亡》①。整本书看下来,只感觉到曾经彷如神话一般的第三帝国的一切只是一场闹剧,它的最后一幕发生在一个疯人院里,以一群疯子的悲哀下场而宣告终结,疯狂,疯狂,还是疯狂,而剧中的主人公希特勒的精神状态的演变则是这出戏剧的缩影。也许,这就是宿命。网络上流传这样的话语,“人生等于杯具(悲剧),生活不等于洗具(喜剧),人生约等于生活,到头来,就是戏剧。”或许还蛮有道理的。
  希特勒曾下令毁坏巴黎的所有桥梁和其它重要设施,“即使有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因此遭受破坏也在所不惜”②。巴黎失守后,他马上命令用重炮和V-1飞弹摧毁该城。这让我想起了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所提到的强盗。常人是无法理解疯子的举措的,因为他对自己一向表示无限热爱的德国民族采取了同样的手段,妄图将它毁灭。他要把德国所有的军事、工业、交通和电讯设备,以及所有的仓库统统毁掉,以免完整地落入敌人之手。这意味着德国要变成一片荒漠、不毛之地。凡是可以使德国人民在战败后勉强维持生存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留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焦土”政策。当时,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斯佩尔坚决反对希特勒的野蛮指示。他说:“四至八星期内,可以肯定地说,德国经济将要最后崩溃,……经济崩溃以后,战争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即使在军事上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保持——哪怕是以一种最原始的方式保持——使民族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基础……我们没有权利在战争的现阶段进行可能影响民族生存的破坏行动。如果我们的敌人要摧毁这个一直在进行无比英勇战斗的民族,那么,这个历史的耻辱就完全由他们去承担吧。我们有责任使这个民族有一切的可能在遥远的将来得到复兴……”③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斯佩尔比希特勒要看得更远。战争结束后,展现在眼前的是,人民还在那里,土地也还在那里。但人民却茫茫然,流着血,挨着饿,当冬天到来时,他们在被炸成断垣残壁的窝棚中,穿着破烂衣服不停地打着哆嗦;土地则是一片荒芜,瓦砾成堆。曾经企图毁灭其他许多民族的希特勒,在战争最后失败的时候也想要毁灭德国人民,但与他的愿望相反,德国人民并没有被毁灭。到死神来临的那一刻,希特勒依然执迷不悟,仍坚持他的“超人主义”,认为如果战争失败,这个民族也将灭亡,这种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必要考虑这个民族维持最原始的生存的基础问题。恰恰相反,最好由他们自己动手把这些东西破坏掉,因为他的民族证明是个软弱的民族,而未来只属于坚强的东方民族(俄国)。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话此时竟从一个自认强者的人的口中说出。理由很简单,在战争以后留下来的人不过是些劣等货,因为优秀的人已经战死了。这是何等的荒谬。马克思早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说过,是时势造就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当然,希特勒并不平庸,只是过于疯狂罢了。
  希特勒之所以对自己的民族不再感兴趣,是因为他的个人命运已成定局。在最后的挣扎中,很显然,他已无力回天。从开始的豪言壮语,“我活着就是为了领导这场战斗,因为我知道,如果这场战斗没有铁的意志做后盾,就不能胜利”④,到“这位纳粹统帅背已驼了,面孔苍白浮肿,蜷缩着身子坐在椅子上,两手发颤,左臂抽搐得很厉害,他拼命想不让人看出来。他是个病人……走起路来拖着一条腿”⑤,甚至是“他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在大叫,瞪着两只眼珠,好象要弹了出来,太阳穴上青筋毕露”⑥。最后,“他的脑袋微微晃动。他的左臂松弛地垂着,手抖得厉害。他的眼里射出一种无法形容的闪烁的光辉,给人以一种可怕的、完全不正常的感觉。他的面色和眼圈使人感到他已经筋疲力尽。他的一切动作都和一个老人一样”⑦。一颗曾能呼风唤雨的“巨星”正在陨落。
  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元首的手下们。希姆莱所做的档案里有许多卜吉凶的星象图。而克罗西克和戈培尔之流,怎么说都是长期掌握大权并在古老的欧洲大学里受过教育的内阁部长们,竟然死抱住星象图的预言不放,在首都的熊熊大火中为美国总统的死亡而兴高采烈,认为这是上帝终于在最后的刹那间把第三帝国从迫在眉睫的灾难中拯救出来的千真万确的迹象。柏林上演的最后一幕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上面说到的那种疯人院的气氛中演到最后闭幕的。
  这出戏剧充满了悲哀与讽刺。所谓的得力助手在关键时刻却是各怀鬼胎,心里拨着小算盘,妄图取而代之。希姆莱直接越过上级,与英国谈判。戈林没有做得那么绝,却活活把元首给气个半死。他的那封“求职信”⑧让元首心都碎了。什么叫做“如果到今晚十点钟还没有从您那里得到回音,我即假定您已经失去行动自由”,这还有让元首选择的余地吗?在你最艰难的时候,捅你一刀的往往是你最信任的人。这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德国的大街上,再也听不到党卫军齐步前进的皮靴声了,再也听不到成群结队的纳粹党徒的喧闹声了,再也听不到元首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尖叫声了。千年帝国就此覆灭,一个历时十二年四个月零八天的寒冷冬季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注释:
  ①[美]威廉·夏伊勒著.董乐山等译.第三帝国的灭亡.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②第三帝国的灭亡,第5页.
  ③第三帝国的灭亡,第65页.
  ④第三帝国的灭亡,第9页.
  ⑤第三帝国的灭亡,第23页.
  ⑥第三帝国的灭亡,第63页.
  ⑦第三帝国的灭亡,第79页.
  ⑧“我的元首!鉴于您已决定固守柏林,请问您是否同意我根据您1941年6月29日的命令,马上接替帝国全面领导,作为您的代表,有充分自由在国内外采取行动?如果到今晚十点钟还没有从您那里得到回音,我即假定您已经失去行动自由,认为执行您的命令的条件已经具备,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采取行动。您知道我在一生的这个最严重的时刻,我对您的感情非语言所能表达。愿上帝保佑您,使您克服一切困难迅速来此。您的忠诚的赫尔曼·戈林”,第三帝国的灭亡,第109页.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夏伊勒著.董乐山等译.第三帝国的灭亡[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