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性别差异研究

2011-12-29 00:00:00章琦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本文以口语语料为基础,运用语言学分析研究的方法,从语音、语词及话语风格等方面,讨论男女性别差异对于其语言差异的影响。言语的性别差异的研究具有很多现实意义,利用研究成果,可以指导语言实践、解决相应问题。
  关键词: 口语 性别 差异
  
  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面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和记载,口头语言的历史远远长于书面语。口语虽然曾经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而长期受到语言学家的冷落,但人们最终还是认识到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进而确立了“口语第一,书面语第二”的原则,从而把口语当作是语言研究最直接、内涵最丰富的对象和材料。对口语语料的重视和研究极大地推动了语言科学的发展,为语言学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从而是我们向着解释语言本质、探索语言规律这个理论又迈近了一大步(赵蓉晖,2003)。
  对于男女之间的语言差异是否存在,语言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于2000年4月在美国纽约大学举行的第44届国际语言学会(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上,会议组织者把“语言与性别”(Gender & Language)当作了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充分说明了世界语言学界对该项研究的热切关注。
  1.性别差异与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它既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最直接的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和最方便的交际工具之一(曹剑芬,1990)。
  回顾言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历史,两性在发音方面的区别是最早被研究、描写的现象之一,在这个层次上,性别差异也表现得比较明显。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的振动和调节而产生的声音现象。由于两性在发音器官上存在天然的差别,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语音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差异,例如:音高和音域的差别。同时,社会因素也对两性发音方式的选择造成直接 的影响。
  首先,两性在音质上存在差异,对语言学而言,这种差异对声音认知和个人言语风格的辨析又决定性的作用。男女在音质上的差异不仅仅来自生理方面的差异,还受到了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鼻音化被认为具有粗犷的色彩,有男子气概,因而在女性言语中极少出现。女性拥有的音色要比男子丰富,女性发音时舌位相对比较靠前,男性则比较靠后。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女性的语速略低于男性。女性发音的性别特征主要表现在元音方面,男性的则主要在辅音方面。另外,女性使用的语调类型比男性丰富,更善于运用语调表达情感。
  2.性别差异与语词
  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在其著作《词语法》(The Grammar of Words,1984)中则认为,语言知识基本上是关于词的知识的集合。词汇之于语言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集中地体现于语词部分,言语性别差异表现最为集中的方面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两性在人际交往中,作为沟通手段的语言,其使用的词汇是有差异的。通常,女性使用温和的、柔情的词,而男性则常用强硬的、含敌意的词。相对而言,女性用语较为文雅,而男性用语较为粗鲁;女性的谈吐感情色彩较浓,而男性的谈吐逻辑性较强。
  2.1词汇主题
  口语谈话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人们在谈话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性在兴趣方面是有差异的。两性在兴趣方面的差异就导致了其在谈话内容上的差别。研究发现,女性之间喜欢讨论的话题是个人的思想感情和与其他人的关系;而男性之间偏向于谈论的话题常常与共同感兴趣的活动有关,比如体育运动。
  一般来说,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色彩感受能力比男性强(叶文博等,1998),她们对颜色词的掌握程度更高,在言语中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颜色词。女子比男子更关心内心世界、感情、情调和人生的意义,因此有关感性体验的内容和有关词语就较男性更经常地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赵蓉晖,2003)。
  在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为了争取女性选民的支持,布什的策略是力图在语言上和女选民拉近距离,他在针对她们所进行的演讲词中,充满了“希望”、“梦想”、“心灵”这样感性的字眼,以求得到她们的共鸣。
  反观男性,由于其社会角色与职业地位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影响,男性的生活重心偏向于职业生涯和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他们喜好谈论与之相关的问题,较女性更多地使用与工作有关的职业用语和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政治、经济词汇。另外,与男人比较感兴趣的体育、机械、电器、香烟、酒类和性问题相关的语词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谈话中。
  2.2感叹词
  语言学家认为,女性言语的感情色彩重于男性言语。女性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带有更浓的感情色彩,因此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感叹词和语气词。我国的研究者也指出,女性使用感叹词语的频率恰好是男性的两倍(孙汝建,1997)。
  研究还发现,女性一般使用叹词来表示惊奇、赞叹、喜悦、悲伤、惋惜等感情;而男性使用得较多的是表示愤怒、不满一类语气的叹词。
  另外,语言学家对英语的研究也表明,女性经常使用某些感叹词,如goodness,dear me,oh dear等,但是基本不使用另一些感叹词,如shit等。
  2.3强势词语与弱化手段
  所谓强势词语就是指那些用来增强表现力的词语手段,能够赋予言语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增强被修饰词语的语义。女性比男性更善于用强势词语来增强言语的表现力,例如在英语中,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女性更喜欢用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夸张的形容词和副词,如adorable,charming,sweet,lovely,divine,exceedingly,tremendously等,来加强语气。男子使用强势词语大多是在表达否定的评价时,多于詈言有关,原因在于在否定方面,男性受到的约束少于女性,在用词上也更加大胆。
  弱化手段能够减弱语义强度,一般都在表达主观评价时使用,它能够赋予语言以亲昵、不拘的情感色彩。汉语中以“小”作为一个构词词素来构成的词语,使其语义强度便有所减弱。男女均可能用它表示亲切、不拘的情感色彩,其中男性用带“小+詈语”结构表示亲昵的用法比较典型。另外,女性言语中的一个典型弱化手段是词语的重复,被重复的部分一般是单音词,如“吃饭饭”、“喝水水”、“洗手手”、“睡觉觉”等。
  2.4称呼语
  称呼语可以用来称呼自己(自称)或者他人(他称)。自称无论是自贬的称呼还是傲称,都具有性别上的差异,例如:男性一般用“不才”、“小生”、“晚生”及“老子”、“大爷”、“爷爷”等,而女性多用“小女子”、“奴家”、“妾”及“老娘”、“姑奶奶”、“姥姥”等。汉语中有明显性别差异的自称词语是“人家”,当用作他称时,男女均可使用,但用于自称时,含有娇嗔的色彩,亲热而俏皮,因此为女性专用。
  他称方面,男性多以“哥们”、“兄弟”、“伙计”、“老兄”、“老弟”相称,女性则常以姐妹相称。现代都市女性,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女性之间,往往以“亲爱的”相互称呼,一方面表达了亲密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带有戏谑调侃的味道。
  昵称或爱称是称谓语家族的一个分支。从性别因素来考虑,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昵称,而且男性往往首先使用昵称来称呼女性,表现出较大的社交主动性。然而,女性使用反语昵称的情况比较多。反语昵称是表里相悖的语言表达,多见于关系极为亲密的情侣、夫妻之间,如:“死鬼”、“老东西”等。
  
  3.性别差异与话语风格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受情境和交际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人群的言语交际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风格实际上是对语言成分进行不同选择或处理的结果。所谓两性的话语风格,正是两性对语言手段不同的选择和组合运用所形成的不同特点(赵蓉晖,2003)。语言学家对社会交往中话语状况的考察表明,在话题的选择、话语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男女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3.1言语的得体性
  言语的得体性是一个关乎言语交际全局的问题,两性由于对周围世界以及自身的看法存在差异,使得他们对于得体性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进而引起了他们的话语风格存在差异。索振羽(2000)先生指出:“‘得体原则’有三个准则:礼貌准则、幽默准则、克制准则。”
  礼貌准则的实质就应该是尽量维护谈话双方尊严(面子)的准则(赵蓉晖,2003)。两性在言语交际中遵从礼貌准则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女性的言语比男性的言语更加符合礼貌准则,委婉含蓄是人们对女性话语风格的印象,而男性在使用粗俗语言方面所受到的约束禁忌比女性少得多。此外,同情和赞美多出现在女性的言语中,在对他们的成绩表示称赞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慷慨得多,我们常常看到家庭中出现“严父慈母”的格局。
  两性在幽默准则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男性通常是幽默的创造者,他们的幽默内容范围比较广,常常对他们(包括女性)进行嘲讽。女性的幽默则多数围绕自己的过失,不像男性的幽默主题那样具有攻击性。另外,跟男性相比,女性更遵守克制原则,这点同她们对于礼貌和谐的较高要求一致。相反,男性对于表达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方面的顾忌比女性要少。
  3.2对话中性别差异
  对话是话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口语探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赵蓉晖,2003)。心里学研究发现,女性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等,而男性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竞争。表现在对话中,男性更经常以打断对方话头的方式强占对话的主动权。
  在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中包含一条相关准则(the maxim of relevance)。两性在话语的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的话语关联性大于女性的话语关联性,男性的谈话一般思路专一、表达明确、不含蓄,因而容易得到更好的关联效果(刘瑞琴等,2010)。
  4.结语
  言语的性别差异问题仍然是整个社会语言学研究中有待深入的一个方面。这一领域的知识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比如,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师个人性别身份的不同,会使他或她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相应的语言性别变体,如果他或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使学生接受错位的言语变体。如果教师具备了有关性别差异的知识,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曹剑芬.现代语音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刘瑞琴,韩淑芹,张红.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3]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索振羽.新编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叶文博等.人视觉反应的性别差异及分析[J].心理科学,1998,(21).
  [6]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