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

2011-12-29 00:00:00闫玉芬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近几年高考历史中出现大量的图文材料题,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设置新问题,考查考生获取、提炼有效信息及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是新课程历史命题的突出特点。这个趋势无疑将对今后中学历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要重视新材料、新场景题目的训练,加强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材 史料分析能力
  
  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设置新问题,考查考生获取提炼有效信息及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是新课程历史命题的突出特点。近几年高考中大量图文材料题的出现,便映证了这一点。
  对于平时的课堂而言,给学生补充大量和教材知识相关的新材料和新情境是不切合实际的,毕竟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是有限的。那么,处于高考“理想”与课堂“现实”之间的我们,应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里去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呢?
  一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拥有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教材。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教材中,一是有大量的文字材料,包括正文知识和《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等诸多栏目;二是有丰富的插图,如地理图、场面图、文物图、人物图等。教材上的这些文字、栏目、插图,就是我们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现成的材料。
  教师完全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上,运用方法和技巧,把教材上的图文内容转化成材料,以教材为基准,或根据内容的需要,增添史料,将每一节的内容设计成一道道材料解析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设问下,一步步去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将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又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转化课堂形式,改变平铺直叙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过程去进行“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将基础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这样,一举数得,高效而省时。
  下面以必修二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性质、影响。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只需开拓思路,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问题,培养能力。
  设计问题一:结合“课前引言”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轻易地就可以从引言和教材的内容得出新政的两个背景。
  设计问题二:如果你是罗斯福,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去应对这一场经济危机?(所用材料:“资料回放”、“历史纵横一”、“学思之窗”。)
  学生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场新政将会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这就为下一个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设计问题三:根据教材内容,归纳整理新政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对于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交给学生去自学,可以采用语文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采用语文分析段落大意的方法划出关键句子,归纳出相关事件的要点,学生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下,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归纳出新政的内容。
  设计问题四:你如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性质?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补充《罗斯福谈新政(1938年)》这一段材料,帮助学生去理解新政的性质。我们通过设计3个问题来完成这个任务:
  1.“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指哪些计划?(法西斯要求极权统治;人民要求废除资本主义制度)
  2.“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什么意思?(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能永远纠正吗?(不能,只能缓和危机,不能避免危机)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新政的性质——只是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而已。
  设计问题五:新政有没有让美国摆脱危机的困境,它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对于新政影响的总结,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标出点数,划出最关键的句子:(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5)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呢?
  1.自学内容,归纳要点。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要掌握的内容是有共性的,如历史事件要分析背景、过程、影响,历史人物要知道背景、活动、评价,经济发展要知道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等等。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对于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交给学生去自学,可以采用语文阅读的方法,归纳出相关事件的要点,这样可以立足于课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掌握方法,分析材料。
  材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泛读即整体阅读。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划出中心句或关键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对似懂非懂的内容要联系上下文,再把它和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达到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阅读是针对文后的题目,有选择地阅读,是精读。这次阅读实际上是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整理的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要挖掘材料间的隐性联系。
  认真阅读史料,除了阅读正文外,还要注意阅读史料的按语和尾注。这些要素提示我们把这段史料还原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下,这有助于我们联想相关的历史知识,正确答题。
  3.回答准确,培养规范。
  答题有许多规范,特别是在实行了网上阅卷后,答案的要点、语言的准确、卷面的整洁、书写的工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得分。这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灌输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尽量使用课本语言,不用“自己的语言”;答案要点化、序列化,等等。
  总之,教材这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我们“就地取材”,在有限的课堂里达到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目的,从而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当然,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途径还有许多,这项工作也不是三两天所能奏效的,功在平时。总之,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有效的训练,就一定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