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

2011-12-29 00:00:00吴立萍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摘 要: 当前社会对技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计算机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要使技校的学生能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技校计算机教师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实用为标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 技校计算机教学 实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 考核方式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社会对技校学生的需求量的日益增加,技校计算机教学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那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选择适合技校学生的课程设置
  这几年,技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计算机教师探讨的问题。技校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语言课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单片机等课程?如果我们站在学科的角度,开设原理课能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开设语言课则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站在技校学生的角度和实用的角度,我们则不主张开设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原理课程。我曾给学生讲过C语言这门课程,这本教材难度已经有所删减了,多数学生在刚开始学时感觉还可以,有点兴趣,觉得很新奇,和其他课程不一样,可越往后学程序越复杂,书写越长,同学们在运行程序时经常出错,但又找不到出错的原因,兴趣就大打折扣,此时课堂就成为一言堂了,能跟得上的同学屈指可数。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技校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他们开设这些课程往往起不到“授之以渔”的效果。技校学生培养的方向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而像C语言这样的语言课,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机率也是很小的。所以,在开设课程的问题上,我认为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哪些课程对学生比较有价值,而非课程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选择了微型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它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的能力,了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日常事务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门课简单易学。所以在我校,这门课是作为全部专业学生的公共课来开设的。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涉足营销策划、广告策划等行业,就需要掌握一些图像处理技术,我们还开设以下的课程:PhotoShop、Flash等。正是由于技校是面向就业,我们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时不得不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给学生传授什么,只有了解了市场的需求,才能科学地设置计算机课程。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首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千百年来中国教育的传统模式是:背、套、灌、输。往往是教师的积极性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掌握的是死的知识,往往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是千人一面,万众一心,没有问号,只有句号,最终是个性和创造力的完全丧失。严格的课堂纪律,统一的教学步骤,模式化的授课环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满堂拼命灌,学生被动地吃力吞,“授之鱼,不能授之渔”。很多技校学生在中学时就已经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们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同学们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比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软件时,对于文件有几种退出方式这一问题,我先不讲,因为我知道学生认为他们都知道,讲了他们也不会听。所以我先让他们自己说出文件退出的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种。我都一一罗列了出来,等他们都不说了,也说不出来了,我才点击窗口左上角的控制菜单按钮,学生这才发现:原来这里还藏着一个呢。只有将学生转变成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才能真正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角。
  2.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原来“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案例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如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学生都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是由一些集成电路芯片和逻辑控制电路共同组成,打开了心中的“黑匣子”,打破了对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在学生思索之后,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一一进行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产生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针对刚才组装时的操作进行提问,让回答较准确的学生上台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习惯,培养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能力。
  三、以大作业和上机考试等形式来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
  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较强,不能以传统的笔试来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可以采用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和上机考试等形式来取代笔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在操作过程中也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如网页制作这门课,我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做网页,网页的内容我不限定。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但要求网页中有链接,有图片,有文字介绍,等等。如果学生在网页制作中有新颖的内容,比如有动画、音乐,可以加分。在短短的2个课时里,学生上网下载资料、图片等,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造性。一个个别出心裁的网页就这样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另外,利用Word软件,对一段文字进行编排也是学生经常上机考试的内容。在平时上课,我经常给学生模拟各种试题,对于Word软件,我就准备了108道模拟题,题中要求学生对文字进行字体的设置、段落的安排、图片的处理、表格的设计等,尽可能地将重要的知识点都涉及到,只要能很好地按要求完成,一般的文档的编排对于学生来讲就是轻车熟路。这也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技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就一定能结出丰硕果实,也就一定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解福,魏东平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8.
  [2]牟连佳,梁皎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团.高教论坛,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