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趾蹄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1-12-29 00:00:00郭广伦
农村百事通 2011年15期


  猪趾蹄病是规模化、集约化猪场很常见的一种猪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蹄角质增生、龟裂,蹄壳变硬、变脆出现破裂,造成病猪步态不稳、悬蹄、跛行甚至爬行,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使用寿命,也是造成母猪非正常淘汰的主要疾病之一。造成趾蹄病的原因很多,发病率也受气候影响,尤以长白猪发病率高。在所见猪场中,尤其新引进的长白后备猪发病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蹄角质增生、龟裂,蹄壳破裂,进而造成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1.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新引进的瘦肉型优良种猪,首先是青年长白猪多发,其次是大白,杜洛克相对大白、长白猪略微好些。瘦肉型优良品种生长速度快,体重增加和肢蹄的发育失调,使肢蹄承受压力增大,加之后备母猪和青年母猪蹄垫娇嫩,容易磨损、龟裂,蹄壳较薄易破裂、易继发感染,这也是后备猪发病较多、情况较严重的主要原因。
  (2)营养因素:母猪饲料中的某些营养物质不足或不平衡,造成某些元素的相对缺乏。主要因素有钙磷比例失调、生物素缺乏、缺锌和缺硫等。
  (3)环境因素:某些猪场猪舍地面不但湿滑,而且细沙水泥地面如同砂轮一般,对猪的蹄部磨损最为严重,比石子粗沙水泥地面对猪蹄的损伤严重得多。同时由于坡度设计不合理、下雨天漏雨严重、地面湿滑,容易使猪腿部肌腱和韧带受伤、负重不均而加重病情。
  (4)病理因素:丹毒性关节炎、链球菌性关节炎和嗜血杆菌性关节炎、支原体性关节炎、棒状杆菌性关节炎等疾病均可引起蹄病。
  2.综合防治
  (1)加强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良好的卫生环境,可有效预防肢蹄病的发生。采用其他降温措施,减少冲栏次数;认真计划栏舍周转,在栏舍用强酸、强碱、强氧化性消毒剂消毒后,应仔细清洗干净,待干燥后转入新猪。经常检查猪的蹄壳,特别是秋冬季节天气转冷时,尤其是高龄母猪,发现过于干燥,应隔3~5天涂抹一次凡士林、鱼石脂或植物油,以保护蹄壳,防止干裂,并有消炎的作用。
  (2)给后备母猪圈铺垫稻草、锯末、草木灰、干黄土等以减少摩擦和打滑,运动场铺10~15厘米厚的细沙。
  (3)更换母猪预混料,或添加生物素和锌制剂(如硫酸锌,母猪每公斤料中加190毫克)。
  (4)治疗:
  ①2.5%醋酸可的松5~1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龙3~5毫升关节注射,还可用镇跛消痛宁5~10毫升、普鲁卡因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国际单位/公斤混合肌肉注射。
  ②肢蹄受到打击、斗咬、冲撞、跌倒等钝性挫伤,局部皮肤无伤口,可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用鱼石脂软膏涂于患部或涂龙胆紫。
  ③对于已经蹄裂的猪可用0.1%硫酸锌涂抹患部,并每日1~2次在蹄壳涂抹鱼肝油或鱼石脂,以滋润蹄部,并促进愈合。若有炎症,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国际单位/公斤,链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3日即可治愈。(湖南 郭广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