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上涨引发抢猪大战

2011-12-29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11年16期


  编者按:今年的猪肉价格已打破常规,炎炎夏日,市场上瘦肉的零售价格已经达到了每公斤36元,排骨肉每公斤44元。在这轮猪肉涨价潮中,大量猪源紧缺省份的猪商争相跑到吉林、山东、湖北等生猪产区抢购生猪。这不免让大家产生些许担忧:如此屡创新高的猪价会不会哪天又大跌下去?本期《百姓焦点》栏目让我们共同关注——
  
  直击:各地种猪销量翻番,售价上涨超两成
  猪肉价格还在继续上涨。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披露的信息,6月份的第二周,全国34个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平均达到每公斤17.6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79.2%。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目前猪肉价格的涨幅大大低于生猪价格的涨幅,后期猪肉价格还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对消费者来说,肉价上涨大大提高了日常开销;对养殖户来说,则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养一头猪从去年的亏100元左右,到现在能赚600元左右。这种变化使得广大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高涨,去年弃猪不养,外出打工的散养户今年也打算重操旧业,这使得去年不景气的种猪场生意骤然火爆起来,但在这种火爆景象的背后也可能埋下了下一轮肉价大跌的种子。
  杭州新欣种猪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种猪公司,年销售种猪上万头。总经理孔伟东说,目前他们已经出售并被提走的种猪有4000多头。现在留在养殖场里的5000多头种猪,也已经被预订一空。而就在去年,因为肉价不高,养猪不赚钱,养殖户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少养殖户被迫缩减养殖规模,这里的种猪也一度出现滞销。
  如今种猪除了供不应求外,价格也有所提高。孔伟东说,种猪是按照头数来计算的,一般杂交种猪出售时的重量在50~75公斤,现在的价格在2000~2300元/头,而去年最高只能卖到1850元/头。
   大量补栏为下次暴跌埋下伏笔
  现在肉价高涨,养殖场和大量中小散户认为有利可图,大量购买种猪、小猪,扩大养殖规模,但这并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现在购买的种猪,一般都只有50~60公斤,要3~4个月之后才能配种,母猪怀孕4个月之后才能产崽,小猪长成商品猪出栏也要5个月左右。由此计算,现在的投资要到一年之后才能有回报,中间还有大量的饲料和人工投入。而现在大家一窝蜂地养猪,一年之后就很可能出现猪肉供过于求、肉价大跌、养殖户赔钱退出的局面。
   浙江肉类协会副会长顾建国也表示了这种担忧。他说,在过去的15年里,国内猪肉价格至少经历了五次这样的暴涨暴跌,原因也基本大同小异:猪肉价格上涨,农民蜂拥养猪,导致价格下跌;肉价下跌后农民杀猪减负,减少养殖量,造成供给减少,肉价重新上升。猪肉价格总是在不停的动荡中,而且这样的轮回越来越频繁。像去年5月份,全国生猪收购价格达到最低谷,每公斤只有6元多,按照这个价格,每养一头猪养殖户要亏损100~200元。无奈之下,养殖户只得大量处理掉母猪,从而造成现在的猪肉紧张、肉价攀升。而现在的补栏情况,又可能为下次肉价的暴跌埋下伏笔。
  顾建国说,对养殖户来说,最需要的是稳定。他认为,只有走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路子,降低散户养殖的比例,才能最大限度地平稳肉价,避免肉价出现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
  农业部采取六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针对当前的形势,农业部将采取以下六项措施进一步稳定生猪生产发展,保障市场有效供给。
  一是落实中央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各项政策。督促各地尽快落实已经下达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确保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尽快落实到场户,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生猪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二是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继续加强生猪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改造,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继续开展生猪生产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强化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遴选生猪典型示范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
  三是强化技术指导与服务。下发《关于提高母猪生产水平和仔猪成活率的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养殖场户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结合农村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充分发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优势,强化生猪养殖关键技术培训,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四是进一步规范种猪市场秩序。组织开展以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为重点的《畜牧法》执法检查,强化对种猪场的种猪质量检测,提高种猪质量水平。督促各地规范种猪场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与发放,加强县市种猪扩繁场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劣质种猪行为。
  五是切实加强生猪疫病防控工作。抓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基础免疫,加强疫情监测预警,强化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强化应急准备,坚决果断地处置突发疫情。积极推进种猪场垂直传播疾病监测净化工作。
  六是继续加强生产监测与信息引导。进一步强化生猪等主要畜禽生产和市场监测,密切跟踪生产和市场变化,加强形势研判;继续强化信息发布和预警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养殖场户优化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