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WH3jEWc5sCEuAcf7vK6h9m.webp)
一个原本做成衣销售的企业,如何在两年之间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油商?这不是传奇故事,而是发生在光汇石油身上的现实。
2011年1月7日,在香港上市的光汇石油发布公告,与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达成一份为期5年、总额高达4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光汇石油未来在增购远洋运输油轮、拓展油品贸易业务、发展新业务以及收购合并项目等方面将获得融资支持。
此公告一出,公司股价应声上涨,其“国内最大民营石油商”的身份随即浮出水面。
在人人都预期货币可能不断贬值的时代,资源必然受到追捧,光汇石油在两年前从成衣销售转行做石油也就无可厚非。君不见,尽管对央企垄断叫苦不迭,无数民营石油企业依然前仆后继,甚至打算抱团与央企抗衡(本刊2010年11期《终于有人叫板中石化了!》、12期《山东地炼叫板中石化》有相关报道)。然而,光汇石油的独特之处在于,当别人都在叫苦之时,它却先是借壳上市,再是拿政策性贷款,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光汇石油究竟靠的是什么?
选对出路,是光汇石油的一大成功之处。尽管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往往是“越重越好”,但成衣销售出身的光汇石油却选择以海上供油和成品油运输、仓储、销售为核心业务,这使得光汇石油更接近于贸易商和服务商,而不用在原油勘探、开采以及生产环节与拥有先天优势的央企巨头们贴身肉搏。例如,其海上供油业务目前已占据了国内30%~35%的市场份额,尽管毛利率只有11%左右,远低于上游业务,但广阔的市场空间却让它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当然,光汇石油也深谙石油行业资本密集的特性,因此,快速的借壳上市也为公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尚未正式开展海上供油业务之前,光汇石油就已经先期收购了当时的H股主板公司先来国际,使得光汇石油在诞生之初就拥有了良好的融资渠道。
在其后的发展中,公司大笔投入,先后购买大型油轮、港口地皮,兴建仓储码头和各种基础设施,仅2009年一年就通过香港股市融资20亿元。光汇石油主席薛光林曾表示,光汇石油母公司也有过A股上市的计划——尽管刚刚拿到40亿美元融资的光汇石油并不差钱,但此举却能让人一窥其借力资本市场的能力。
谈到这次40亿美元的融资,人们不得不注意到合作的另一方——国家开发银行香港分行。一家民营企业如何能拿到政策性银行的大笔融资?原因或许是光汇石油的发展恰好契合了中国的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考虑到国内石油供应对海外油源的依赖性日益加大,为了维护能源安全和稳定,政府一直支持相关企业走出去。中石油、中石化虽然实力强大,但其央企的身份总是惹来一些不必要的非议,此时,作为民营企业的光汇石油反而显示出了优势。在与国开行香港分行的协议中专门提到的对“收购合并项目”的支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光汇石油的确是一家非常聪明的公司。它不仅与国开行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还早早地与行业内的霸主攀上了关系。早在2009年,他们就开始与中石油合作在新疆发展天然气项目。薛光林说得很明白,光汇石油要向上游探寻更赚钱的业务,但不是自己干,而是与油企巨头合作。
一边连着海外的石油市场,踏准了国家鼓励油企走出去的政策步点;一边在国内坚持低调而开放的合作姿态,不当谁的挑战者。摆出这种姿态的光汇石油,谁看了都觉得挺放心。大家放心了,生意也就好做了。
编 辑 胡 茜
E-mial:mengdanh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