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博士的危机预言

2011-12-29 00:00:00努里尔.鲁比尼巴曙松
商界 2011年2期


  当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都情不自禁地设想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并踌躇满志地迈向“后危机时代”时,他撰写了《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一书,惊醒世人:历史总会反复、危机可能还会再来。——巴曙松
  
  最近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的危机已经清楚地表明,人类在未来数年更大的可能是“大动荡”而非“大稳健”。资产泡沫的膨胀与破裂会更加频繁,一度被认为一个世纪才能发生一两次的那种危机也将更为频繁地冲击全球经济。
  当全球经济被金融危机百般蹂躏时,整个人类世界如坠深渊,如临末日。一种可能是激增的财政赤字将迫使部分国家违约,或者迫使它们通过开动印钞机来削减债务,而后者将导致全球陷入20世纪70年代一样的高通货膨胀的境地。全球经济内生的风险及其内在脆弱性可能导致新的危机会在未来数年中继续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阴霾。
  另外,这场危机的余波也可能导致其他许多问题。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伴随着对美元“套息交易”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将孕育一个比刚被刺破的大泡泡更大的泡沫。一旦紧缩措施失当,风险资产及全球财富价值将迅速缩水,并导致全球经济再次探底。
  其他同样令人担心的事情也可能发生。欧元区可能解体,日本将重回通货紧缩及接近衰退状态,进而引发巨大的主权国债务危机,甚至中国面临的风险也正在与日俱增。倘若其投资拉动的复苏在未来几年未能找到新的经济引擎,那么届时该国不良贷款势必大量增加,进而触发一场银行危机。而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抵制全球化力量的死灰复燃。
  全球经济在未来数年如何复苏或者崩溃事关重大。
  
   刀刃上的发达经济体
  2010年,美国失业率达到10%(如果算上半失业及主动失业人员,则失业率将超过17%)。政府全力救助的金融系统也已经千疮百孔,除了数以百计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已经关闭,另有不少于500家被列入观察名单。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影子银行已经崩塌,或遭到了无法修复的破坏,沦为各州保护的对象。金融体系的修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尽管华盛顿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但随6f341347a6010fac69dd0a13dcf63cd0159634e814722341da27f00b92d840d0着短期因素的影响淡去,美国经济的引擎将再次熄火。
  相比美国经济的糟糕局面,欧元区的中期前景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语言、文化及人口流动性障碍的负面影响,欧盟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性不强。欧洲货币联盟框架中,由于成员国通通将本国货币政策的控制权交给了欧洲中央银行,这些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应对本轮危机的难度更大。更为严重的是,号称“欧猪四国”的葡萄牙、意大利、希腊及西班牙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国家债务飙升而竞争力锐降。没有任何货币联盟能够在没有财政和政治一体化的情况下存活下来。如果这些经济上的分歧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扩大,欧洲货币体系或将解体。
  日本所面临的麻烦与欧洲的大抵相当,而经济衰退程度却比美国更严重。由于过度依赖于对外贸易,这几年其出口随之锐减。加上严峻的老龄化、服务部门的效率低下、死板的经济和社会习俗,以及僵化且毫无实施改革意愿的政治体制,已经导致其放弃了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部分评级机构已经将日本加入了主权评级可能下调的名单之列。
  
   中国尽显王者风范
  过去的两年中,新兴经济体国家通过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提振需求、恢复增长,经济得以迅速实现复苏。只要坚持本轮危机之前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及有关政策措施,他们大多数都能继续维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中期增长率都可以给予5%~8%的合理预测值。
  中国毋庸置疑是其中的王者,然而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中国已经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但是,其过度高效的应对措施将给中期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例如,为了应对危机,中国采取了政府导向的信贷扩张政策。为了使国有企业能够雇佣更多工人、生产更多产品、囤积更多商品并进一步提高产能,国有银行在政府的授意下向国有企业疯狂放贷,以提高这些企业在钢铁、水泥、铝、汽车制造以及其他重工业的产能。但是,事实上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产能早已过剩。
  在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集体热潮下,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超过了该国应有的发展水平,大量机场闲置,而高速公路上汽车寥寥。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增幅也颇为惊人,商业和住宅物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呼之欲出。虽然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终将消化这些新建的基础设施和物业,但供大于求的局面已然初露端倪。更为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是扭曲的,尤其是土地资源,其出让价格往往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公允价格,土地出让权仍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
  另外,大量资金流入到了非生产性领域。主要包括对商品、股票及房地产等投机或高杠杆买入。这些投机及高杠杆买入行为可能形成非常危险的泡沫,并最终在资产价格修正时出现暴跌现象。幸运的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不断攀升的能源、食品及房地产价格促使当局开始收缩货币供应量和新增贷款数量,以期成功实现软着陆。
  中国的处境十分尴尬。一方面,前期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成功地使经济增速回复到9%左右;另一方面,经济仍未能从出口依赖型成功转型为私人部门的消费驱动型,而这一转型关乎该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如今,消费仍然只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6%,而这一比重在美国却高达70%。诚然,中国消费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巨大,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在这方面做出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大动作来。
  在未来数年,中国还将受到下列问题的困扰:首先,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的城市地区凭借出口优势,发展速度大大快于中西部农村地区。其次,中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
  
   人民币会是救世主
  初看起来,沿着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很少有其他货币能对美元形成竞争威胁。英国、日本和瑞士都是走向没落的国家,英镑、日元、瑞士法郎仍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储备货币。欧元也面临同样的命运,它的持续存在依赖于欧盟国家的统一和团结。重回黄金的方案则更不可行。黄金可以是安全的藏身之地,但却不是奠定新货币秩序的基石。黄金几乎没有什么现实用途,它难以贮存,而且相对于当前的全球经济规模,黄金存量也显得太小。
  这就使得人民币成为了美元的长期替代性选择。
  目前中国看起来就像美国达到权力顶峰时的那样,它拥有大规模的经常账户盈余,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家,只有少量的预算赤字,并且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没有太多债务。中国已经采取了微妙的行动来挑战美元的地位,例如,允许香港的金融机构发行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中国公共债券,与许多国家都已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说服了一些贸易伙伴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如果人民币能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获得更广泛的接受,那么美元的国际储备地位将被弱化。
  虽然中国希望为人民币谋求更高的地位,但她并不急于让人民币成为世界的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一种十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可以用一个新的超主权货币即特别提款权(SDR)与美元竞争,SDR中各个货币所占比重每五年重新计算一次。周小川的论断清楚地表明中国希望把人民币纳入其中。
  到目前为止,让特别提款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建议还只是一种空想。特别提款权的广泛使用需要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机构将它作为记账单位,目前在这方面并无进展。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提款权仍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产物。尽管如此,人们对扩大特别提款权作用所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恰恰反映了中国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对于寻找一个更加稳定的货币取代美元,从而避免危机和崩溃的意愿。
  然而,没有国际合作,这将不可能发生。而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样需要进行改革,以避免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再度发生。
  编 辑 潘 灯
  E-mail:pandeng@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