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参:王者难归来

2011-12-29 00:00:00吴中珞
商界 2011年7期


  安内不易攘外难,中国人参产业的崛起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人参位居“东北三宝”之首,同时又被称为“百草之王”。不过,与同样是“韩国三宝”之一的高丽参(和东北的人参为同一品类)相比,长白山人参虽然栽培面积、总产量为韩国高丽参的三倍,但其总产值却只有高丽参的二十分之一。
  2010年以来,受益于吉林省的振兴人参产业规划等种种利好,人参价格回升,长期低迷的中国人参产业似乎有望王者归来。但是,中国人参产业的崛起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未获利的参农
  “我们也搞不清去年人参价格是怎么涨起来的,你说今年这价格还能往上涨吗?”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大蒲柴河镇一个少有的大规模伐林栽参种植区,种了26年人参的赵永桂眼神颇为迷惘。
  尽管2010年的人参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但赵永桂家里去年却没有赚到多少钱。“去年普通人参的最高价是28元/斤,西洋参卖到30元左右;但我家的普通参是以11元/斤的价格卖出去,卖完之后价格就开始上涨,涨到23元左右。”谈到这,赵永桂有点听天由命似的懊悔。
  所以即使现在有人以每斤40元甚至45元的价格预定收参,赵也不定了,价钱越高风险越大。前几年那几经起伏的人参价格实在让他心跳加速。
  自1980年以来,中国人参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价格则呈下降趋势。1980年~1990年,人参供不应求,参价持续上涨、高位运行,1983年水参价达到30元/斤,产量也一路攀升。但人参价格的拐点随之于1990年开始出现。1991年~2001年,由于人参供大于求,产量继续增长,需求相对稳定,价格逐步下降,2001年又跌到14.5元/斤,参农已无获利空间。到了2002年~2006年,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参农和贸易商抛参,人参量价齐跌,市场秩序混乱,参价出现非理性下跌,最低时只有5~6元/斤。而且2001年以后,参农种参积极性大降,毁参现象不断出现,甚至个别参农因还贷压力而自杀。但2007年以后,人参供求关系又一次发生质变,开始量价齐升。
  赵永桂沉浮参界多年,“现在一分钱存款都没有。”因为赚不到钱,以前和赵永桂一起种参的十多家参农,现在只剩三四家了。
  剩下的参农则抱怨,本钱太高,资金周转不开——以前还能很容易地贷到款,之前10万元的贷款都贷过,今年3万元的贷款申请却至今没有下来,且原因不明。贷款不到位,吉林省出台各种推动人参产业发展的政策都成了浮云。
  
  
  新一轮价值回归?
  参农未得实惠,但此次人参价格上涨确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上涨会是一个长期趋势吗?
  “吉林省从2008年就开始控制人参种植面积,每年人参林地开发面积限制在1000公顷以内,此前一般是在3000公顷以上。由此导致人参的生产供应受到限制;至于此后是否会进一步缩减人参种植面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吉林省参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冯家透露。目前,中国人参种植方式以伐林栽参为主,农田种参仅有很少的一部分。
  一方面人参种植下降,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有望继续增长,卫生部在2011年1月已经正式批准吉林省开展人参药食同源试点工作,《吉林省人参管理办法》于3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该办法首次提出了“人参可以用于食品”。人参需求还将由医药领域进入保健品、化妆品等日常消费品领域。
  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对比韩国人参产业,和中国最大的区别是,韩国一直可以把人参作为食品来食用,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参是以食品形式消费掉;而中国的《卫生法》则规定人参不能进入食品,受此影响,中国人参产业在市场和产品开发上受到很大限制。
  相对应的,韩国早在一百年前就出台了红参管理法规,而中国去年才仅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相关政策,可能会在明年正式申报“条例”;在深加工方面,高丽参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拥有现代化的加工设备,管理层面,韩国对于高丽参的行业管理非常严格,类似中国的烟草行业,而中国人参的管理,从种植、加工到市场流通都全部自由化,无序竞争导致人参种植的无计划性、种植过剩等,价格竞争激烈。
  在万良人参交易市场,为数众多的人参加工企业均以手工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产品以简单晾晒、煮沸等为主,生产设备相对简陋,产品缺乏深加工和精加工。
  中国吉林的人参刚挖掘出来比韩国的人参质量好得多,却没有一条完整的现代化红参加工生产线,这些差距最终反映在了价格上——
  据专家测算,水参的生产成本约在30元/斤左右。2010年,人参价格从上市时18元/斤一路上涨到30多元/斤,优质人参价格最高时达40元/斤。2010年,与长白山人参质量相近的韩国高丽参价格折合人民币为200元/斤以上。因此,水参的合理价格应该在50元/斤以上。
  所以,就这次中国人参涨价而言,大多数业内人士均认为这是其固有价值的理性回归。只是对比韩国高丽参的价格,还是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韩资魅影
  “正官庄”是目前在国际人参市场知名度颇高的品牌,隶属韩国人参公社——韩国最主要人参生产企业。目前,正官庄已经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步伐。根据其规划,2011年正官庄将在深圳、北京等地区设立5个分社,在北京将开到5家直营店,到2015年直营店开到100家,加盟店开到400家。
  可以预见,在正官庄的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之后,韩国人参公社的其他中低端品牌也会陆续进来,从而形成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关于这次的人参涨价,韩国企业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在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一位家住通化的中间商表示,做人参贸易时遇到不少韩国人,他们常年住在通化、白山等人参主产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精明、很神秘、能吃苦,“遍地撒银子,随收随走”。
  因为找不到一手货源,这些韩国人往往以个人身份通过中间人和他接触,再由他领着去看货收购,每公斤大概给一两元钱的中介费,从深山到交易市场,只要有参的地方都去,收得最多的一次约为45吨;但收完后要再找到这帮人就很难了,只有他们找你的份。
  在他看来,2010年国内人参价格上涨这么快是因为他们收购的量大,而且出的价格比市场价格要高四五块钱,看好货后就会委托他这样的中间人以高价把原来甚至已经定好的货源撬过去。而且,从去年至今,这些韩国人只要是人参就收,此前还讲究一些,需要什么样的参才收什么样的。
  韩国企业囤积原参的逻辑并不难梳理。从基本的生产面积和人参产量等数据来看,韩国根本没有那么多原参可供加工,因此必然要在原材料方面依赖中国。
  2010年中国干参产量约为7000吨,其中,3000吨为国内中药厂消化掉,3000吨向韩国和日本出口;而随着吉林省人参产业二次创业的逐步推进,以及中国人参企业在此过程中的发展壮大,韩国人参产业的原材料供应必将受到很大限制,并将由此对其人参深加工和精加工产生较大的打击。
  可是除了产量外,中国人参企业还有什么优势呢?
  表面上看,在前文提到的万良镇仅注册人参加工企业就有1000多家,更不用说还有诸多没有注册的。但事实上,中国目前还没有规模化的人参企业。
  安内不易攘外难,看来中国人参产业的崛起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编 辑唐婷
  E-mail:romarin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