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处,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作一总结,希望对防治本病有所帮助。
一、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在春季,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的日龄小,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症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近年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高的持续至33日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二、临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1.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不见有任何前期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摆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全群。
2.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为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渐转为亚急性型。
3.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该病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三、防治措施
1.注射疫苗:母鹅开产前1个月,每羽注射小鹅瘟疫苗1毫升,2周后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免疫保护率可达95%以上。
2.免疫血清疗法:雏鹅出壳3~5天内,皮下注射或肌注小鹅瘟免疫血清,预防量为每羽0.5毫升,治疗量为每羽1毫升。
3.加强饲养管理:推广自繁自养,搞好种蛋消毒,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发现病鹅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污染环境。
(山东省东平县畜牧局 王笃兰 邮编:27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