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重“忌口”
“忌口”,顾名思义,就是对饮食物的禁忌。通俗地说,就是指人们不该吃哪些东西,因为吃了这些东西后,会对健康或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忌口”也称为“禁口”、“忌嘴”、“食禁”、“食忌”等等。
“忌口”的观念,是伴随着传统医学和文化中的“药食同源”、“饮食补益”而产生的。古代的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全面的饮食、充足的营养,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必须条件。与此同时,人们也通过大量的例子认识到,某些疾病的患者不适合吃某类食物,即使是正常人,如果吃了搭配不宜的食物,也会导致疾病。因此,传统医学非常重视“忌口”。在《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由于饮食不当而发生疾病的记载,如“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就是说过食甘肥厚味,容易产生严重的疮疡等等。
如果详细划分,“忌口”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忌口”,主要针对患者和疾病而言,指在患病期间和患病以后应当忌用什么饮食物。广义的“忌口”,还包括受体质、年龄、季节、地域、不同生理时期等因素的影响,哪些饮食物应当忌服或少服。此外,还关系到食物与药物、食物和食物、药物和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可见,“忌口”的牵涉面非常广泛,不仅是病人,也是普通人应当关注的问题。
患病的人如何“忌口”?
患者在治疗期间,往往既要服用药物,又要饮食调理,因此,尤其要注意饮食物对病人身体产生的影响,以及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他不但在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强调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