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饮食”作茧自缚

2011-12-29 00:00:00吴志
大众健康 2011年5期


  每天吃500克蔬菜、600克谷类、5种水果、90克红肉、6克食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癌症的重视,渐渐地出现了许多牢记“数字密码”的防癌者。
  “世界上没有哪组‘饮食密码’是万能防癌的!”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指出,防癌包括了遗传、饮食、起居、心情、锻炼等很多方面,饮食调理仅是其中之一。如果被这些饮食数字框死,而不结合个人生活方式、身高体重、年龄、日常消耗、个人体质等,反而可能“作茧自缚”。
  单靠吃什么、吃多少,是不能完全彻底隔离癌症的。防癌不是简单的一串数字,再好的东西,也不能长期“绝对量化”地吃。想吃出健康,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人不同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因素去辨证下方,讲究的是一个时间段里的营养的多样化和均衡,如果只“千篇一律”地刻意追求几个数字,反而会舍本逐末。另外,道听途说的知识不可靠。有些人对防癌太痴迷了,听到一种吃法,就照着实践。特定食疗也许对某些人有效,但针对另外一个人,就不一定有效了,也许适得其反。
  防癌是一个长期、自觉、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数字概念。专家有时强调某几个数字,更多的是希望人们能够达到一定强度,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也是为便于记忆和操作。事实上,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观念。比如,就每天吃500克蔬菜而言,是在强化“多吃蔬菜有益健康”的观念,正常人可根据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蔬菜量,也可以是600克或者400克。
  需要提醒的是,保健食品是一种介于药物和普通食品之间的产品,正确地使用,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对,反而有害。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体体质的不同,正确地选用。不能轻信其宣传,这类产品的宣传不少夸大了功效,好像包治百癌似的,显然更多是“忽悠”。
  冰冷的“数字”往往只会“雷人”,找医生是最正确的指导养生的渠道。有癌症家族遗传史或高风险的人群,也应该来找医生,进行专业防癌咨询,在肿瘤专科医生那里得到科学的、系统的指导,而不是自己支离破碎地到处搜些知识胡乱地尝试。
  
  10条切实可行的癌症预防措施
  
  1、戒烟。有20%~30%的癌症与吸烟有关,特别是男性肺癌,与吸烟数量及年数成正比。烟雾中的烟焦油、尼古丁、亚硝类等有害物质具有致癌启动性,不通风环境烟雾可使被动吸烟人患肺癌风险增大。同时,还要减少与污染空气、石棉、苯等物质的接触。
  
  2、了解家族疾病风险。约5%~10%的肿瘤与遗传有关。癌症不会直接传染,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癌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但恶性肿瘤遗传现象的存在,并不是说父母像遗传形象特征一样把肿瘤直接遗传给了儿女,遗传的仅是对恶性肿瘤的易感性。有调查表明,乳腺癌、卵巢癌、肠癌是遗传比例最高的三大肿瘤。
  
  3、增加新鲜水果蔬菜摄入。不新鲜的食品中多含有亚硝胺,而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抑制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合成,同时水果中的果胶、黄酮等物质具有防癌作用。
  
  4、每年看一次医生,而不是看病。癌症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达80%以上,而中晚期的治愈率只有10%~20%,甚至更低。提醒大家不要有病了才找医生,即便没病,也应该至少每年一次找医生沟通自己的身体状况、取得建议,或者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有条件的应该每年做一次肿瘤专科体检。
  
  5、减少油、盐消耗。饮食力求清淡。清淡意味着少油少盐,盐能破坏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使胃黏膜的屏障机能丧失,致癌物质极易入侵造成胃癌的发病率提高,所以腌腊食品也要少吃。
  
  6、运动有规律。运动防癌已成共识。几乎在所有防癌建议中,都有这么一条:规律运动。通常的建议是:强度不需太高,别把运动当任务,要有规律,能够坚持,不能有压力,以做完之后感到愉快为准,这种运动方式最能提升免疫功能。
  
  7、乙肝疫苗接种。乙肝有着明显的病情演变过程:乙肝、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临床上,90%的肝癌患者都合并有乙肝。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因此,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肝硬化、防肝癌。
  
  8、避免酒精、处方药物、快餐。酒精、处方药物和快餐的过度食用或滥用会造成很大危害,正如暴晒日光一样。
  
  9、避免不必要的雌激素替代治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核心是“替代”,即补充作用,缺乏的人需要补充,不缺乏的人应用雌激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过量的雌激素会打乱身体内分泌平衡,引起不良后果,如乳房胀痛、腹部酸胀有下坠感等,甚至增加患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风险。
  
  10、了解癌症报警信号。癌症早期几乎没有什么症状,或者症状和普通疾病类似,不好发现。但癌症也并非一点征兆都没有,若发现前面提到的一些癌症早期报警信号,要进一步到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