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降压药会造成低血糖吗?

2011-12-29 00:00:00程翔苏冠华
大众健康 2011年11期


  高血压是一种须长期服药的慢性病,而很多患者虽多年患病但用药知识很匮乏。比如很多患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服降压药会造成低血压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高血压和低血压的界限。
  高血压通常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低血压则通常指血压低于90/60mmHg。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类型:生理性低血压主要与体质有关,只要无明显症状,不影响生活质量,一般无需特殊用药治疗;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查找和纠正病因,否则持续低血压可能导致脏器血流灌注较低,出现头晕、黑曚甚至晕厥等严重后果,需要专科医师指导治疗。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不同的人群,所需要达到的理想血压水平也有所不同。一般高血压患者只需要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但患者如果合并慢性肾脏病、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稳定的冠心病或缺血性脑卒中时,将血压控制到130/80mmHg以下比较理想;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适当放宽要求,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在服用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后,继续服药是否会造成低血压?
  高血压往往是一种长期的血压升高状态,它是生活饮食方式、环境因素、基因遗传易感性、神经内分泌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降压药物无法从根本上去除高血压所有的致病因素,因此当服用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后,仍需要长期口服降压药物维持治疗,以免血压反弹,导致不良的心血管事件。此外,人体有其自身的神经和激素调节系统,当血压降至一定水平,人体会有相应的代偿调节机制避免血压降得过低。长期的降压治疗一般不会导致低血压,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可调整药物剂量。
  
  长效降压药安全性如何?
  根据我国《2010年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有五大类型: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这五类降压药均有不同的长效制剂,如CCB中的硝苯地平缓释片/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ACEI中的培哚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贝那普利;ARB中的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替米沙坦、坎地沙坦;β受体阻滞剂中的美托洛尔缓释片、比索洛尔;利尿剂中的吲达帕胺缓释片等。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有各自的优势和优先选择人群,只要遵从专科医师的医嘱和指导,监测相应的不良反应,这些药物都是相对安全的。
  
  服用降压药时出现了低血压,怎么办?
  当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出现了低血压,首先应该注意排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 降压药的使用是否规范:有无自行加大剂量或者改变服药时间,如果是因为药物过量引起,则需考虑将相应药物减量,同时监测血压的变化;
  ② 是否为降压药的不良反应所致:如常用的α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一些制剂均有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刚开始服用这些药物时,应该小剂量起始、逐步加量,同时注意体位变化动作要缓和,必要时可以换用其他类型降压药;
  ③ 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不少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当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低血压。如果患者出现低血压的同时合并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大汗等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短效降压药和长效降压药是否可以混用?
  短效降压药如果应用不当,是完全可能导致低血压的,比如一些患者服用短效的硝苯地平(心痛定)或硝酸甘油,刚服下一颗几分钟没见血压下来或症状缓解,就立即再服用,反复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导致发生低血压。一般不推荐同一类型降压药的短效和长效制剂混用,这样可能导致血压的波动较大,很难达到平稳降压的效果,不利于保护心脏、肾脏、脑以及血管等靶器官。但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物由于经济方面因素的考虑,是可以联合应用的,比如选择短效的钙拮抗剂联用长效的ACEI或β受体阻滞剂,但需要注意的是短效制剂必须一天多次给药,遵从医嘱服用,监测血压。
  
  程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精通各种心血管常见病的诊治,特别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肌病和心房颤动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心血管各种介入操作,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