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EGKDvSsc6HQ8s4Sck6zRpc.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5vTSup2SxV5GEhPRvXFqMk.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6W7qGjVpRmDNoqS4BpJMGq.webp)
彝人的图腾崇拜
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融家园。在这里,无论是8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化石、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还是2500年前创造的青铜文化,都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永恒中,见证着楚雄州人类文化的深邃久远。而举世闻名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富含哲理的彝族创世史诗、神秘多支的彝族原始宗教以及枝繁叶茂的彝族歌舞艺术又记载着彝族的民族文化轨迹。
楚雄州的彝族至今保留着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在双柏县就流传着一种被誉为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图腾崇拜仪式活动——“老虎笙”(俗称“跳老虎”)。在仪式活动中,各种舞蹈表演、人物形象以及表演程式等无不表现出彝族原始宗教文化的遗迹。彝族“老虎笙”为彝族乃至整个人类宗教文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双柏县始建于西汉,总面积约4千余平方公里。这里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据考,双柏县是“老虎笙”的源头,其中又以本县法脿镇小麦地冲村的“老虎笙”活动最为著名。小麦地冲村现在居住的100多户人家都是彝族。在这个遥远偏僻的村庄里,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期间,村民们都要举行隆重的“老虎笙”活动,籍此机会表达着自己对生活最美好的愿望。
“老虎耍一耍,家家门前耍一耍。好的好的要进来,坏的坏的要出去。金银财宝要进来,五谷丰登要进来。六蓄兴旺要进来,七灾八难要出去。”“跳老虎”民俗的由来,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现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阿罗人”祖先曾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经常受到豺豹蟒蛇惊扰,牲畜被咬伤,庄稼被践踏,阿罗人整日过着惶惶不安的日子。后来有个聪明的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自己的身上跳起“虎舞”,他们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吓退豺豹蟒蛇的袭击,保护了村寨与族人,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繁荣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聪明的先人,从此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到十五作为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
欢腾的“罗嘛”舞
“跳老虎”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在日落时开始,正月十五在日出前结束。请虎神的仪式颇为独特:全村成年男子集于土主庙,先杀鸡献“米司”(土主神),随后由“毕摩”(巫师)率众祭土主,并主持请虎神。首先由毕摩为全村成年男子逐一卜卦,卜得上卦的前8人当场化装。过去是裸身用锅烟、红土、白泥画满全身,如今仅以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下方的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脸和手脚画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绘“王”字,颈系铜铃。至此,人已成虎,不能再开口讲话。
跳虎活动有不同角色的扮演者,有老虎、山神、猫等角色。正月初八举行传统的请虎仪式后,众虎就回家休息,等待傍晚虎舞庆典的到来,当晚,村民们吃过晚饭后就等待鼓师手里的羊皮鼓的响声,一当听到鼓声的响起,村里老少都集中到跳虎场,准备参加盛大的老虎节典礼。只见一个身穿黑布长衫、头戴破草帽的彝族长老,手持一根一仗多长的竹竿,上面挂有葫芦的老人,用力挥动着手中的竹竿,走入跳老虎场地,嘴里说到“我的葫芦里九十九种药,能医九十九种病,能镇九十九种邪,能克九十九种魔,快来买药……”当出场卖药的随口溜刚念完,就大吼一声:“罗嘛”(老虎)话音未落,铁炮响起,东、南、西、北四处,跳出四只“猛虎”,摇动挂在脖子上的铜铃跳着虎舞进场,随着鼓师的鼓点,跟在手举葫芦的老人的后,在场子中央跳起虎舞。舞蹈动作由慢到快,力度由弱变大,饰虎者躬身俯首,模仿虎的动作和人们劳动生产的动作,具有传感巫术的遗迹。在场的村民也加入狂舞的行列。此后,每日增加一虎入场跳虎舞,加到8虎时,众黑虎跳“耕地”“撒种”“薅草”“收割”“打谷”等生产舞,以及“虎亲吻”“虎交尾”“虎护蛋”等生殖舞和“虎搭桥”“虎盖房”等生活舞。
正月十五为“斩扫祸祟,送虎东归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八虎拜年从酉时开始,由虎背着两个代表山神的老人到各家各户“斩扫祸祟”,颂念驱鬼除邪、禳灾纳吉的祝词,拜年、祝福。八虎“斩扫”后,背上毕摩来到村边一个叫“送虎梁子”的小山头,经过“灵魂地”和“香火地”到达“送虎地”,跳三圈舞后由毕摩念经,将虎魂送往东方。众虎卸装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送虎地分食“虎肉”(用煮熟的猪肉代替)。吃完“虎肉”,虎节也就结束了。
撰文、摄影/钟粤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