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EkShnSPKdaXrhU3Ya6CZ6c.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cC9yLGXvSZhmxQtnhCzYSh.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2/L7KXTkmh3nExpoif37ankb.webp)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又没有一个远方的家乡可以期待,虽然免却了春运的奔波之苦,但总感觉这“年”过得是越来越索然乏味。年味儿,这个可意会、难言传的东西,到底在哪儿呢?
平遥中国年给大家送上了一份丰盛的年俗大餐,红灯、社火、剪纸、大戏这些带着浓烈北方春节气息的元素,在平遥古城的民居客栈间、深深大院里随处可见,全家老少去领略一下这种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年味,不失为过年的一种好方式。
平遥县位于中国北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以境内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著名于世。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平遥古城是依据中国汉民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风格建立起来的。现在城墙及城内建筑均保持着14~18世纪的历史风貌。
平遥,全国年味最浓的城市
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平陶为平遥至今。数千年来,平遥形成了典型的北方汉民族习俗。当地的年俗及民间社火源于秦汉,发展于唐,盛行于宋至明清时期,是由旧时农村祭祀灶神时所演的社戏和春节、元宵节期间民间“红火”的文艺演出活动演变而成,千百年来一直活跃在城镇乡村,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兔年春节万家灯火靓平遥
为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汉民族中国年传统节日文化,从2006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平遥都在古城举办“平遥中国年”活动。不仅丰富当地老百姓的节日文化生活,而且吸引着全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累计参加活动的人数达120万人,成为在全国“春节主题游”中又一特色鲜明的节日文化活动。
2011年春节期间,当地会于腊月二十三至来年正月十六在平遥古城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万家灯火靓平遥”活动。此活动将以灯火亮平遥、民俗乐平遥、万民唱平遥、社火闹平遥、烟花火平遥等多个版块,尽情展示古城多彩风情。
“我们的节日·春节·万家灯火靓平遥”将于腊月二十三在平遥古城迎熏门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以舞蹈、声乐、走秀、社火等艺术形式,在欢快吉祥的气氛中拉开平遥中国年活动序幕。
兔年春节期间,平遥还将举办迎薰门广场灯会、街区灯会、书法名家现场泼墨送春联、元宵节民间社火展演和焰火晚会等活动,中外游客相聚平遥中国年,可以住客栈、吃年饭、包饺子、贴春联、赏花灯、看大戏、游古城、观社火,体味融民俗性、时尚性、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的传统中国年文化。
红火喜庆的山西民间社火
灰色的砖墙,青绿的屋瓦,路边残雪,门廊屋角高挂的七色宫灯,大街小巷铺了一层厚厚的猩红爆竹衣,欢闹的锣鼓唢呐声掺杂在震天的鞭炮声中,孩童们脸上写满过大年的兴奋,大人们满怀闹春宵的热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道。“晋中社火”代代相传,让平遥人幸福万世。
在晋中广袤的土地上,社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地的年俗及民间社火源于秦汉,发展于唐,盛行于宋至明清时期,是由旧时农村祭祀灶神时所演的社戏和春节、元宵节期间民间“红火”的文艺演出活动演变而成,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今天,它正为平遥的新春增添红火的气氛。
“社火”亦称“射虎”,是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到山西过年,一定不能错过“社火节”。
“我们的节日?春节??万家灯火靓平遥”活动举行期间,社火巡游表演可以说是他们的招牌保留项目。平遥社火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主要有狮子、龙灯、高跷、旱船、抬阁、背棍、背弓、推车、节节高、竹马、二鬼摔跤、腰鼓、地秧歌等形式,具有粗犷、豪放、古朴、热烈的民间艺
术风格和鲜明的区域特色,显示出黄土地的气魄与精魂,表达着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平遥的年味儿缘何比别处更浓
无论南方北方,本土海外的华人过春节所流传下来的各种习俗,如过小年、放压岁钱、包饺子、过元宵闹社火等,都能在平遥找到它们的本源和典故。所以有人说来平遥过春节,“最中国!”整个春节期间,平遥古城热火朝天,欢声喜气,像一个超大的“嘉年华”会,迎接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一同狂欢。
从腊月初一开始,平遥人就为过年忙活了。这一天要炒花豆:各种杂粮麦豆放锅里炒,一定有玉米和黄豆,一定要炒到米豆爆烈开像朵梅花,象征来年兴旺。炒花豆,揭开了春节的序幕。接下来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神,要吃糖瓜;二十四,写春联;二十五,打扫家;二十六,购年货;二十七,割猪肉;二十八,蒸花馍。
转眼到了除夕,平遥称“年除”。白天贴春联,挂宝纸,中午食面条和水饺,取吉“钱串套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期盼来年好运。留少许生面条,待明年再吃,谓之“隔夜饭”,期盼来年不闹春荒。晚上举家团圆,欢声笑语。家长虔诚沐浴迎众神,并陈列祖考遗影或木主,鸣放爆竹以示开祀,名曰“接神”。院中摆炭块以喻“财”,或燃旺火以济财运。外窗台上摆“灯围”,里里外外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喜气洋洋。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谓之“熬大年”。
大年初一,人们出门拜年,看红火。村村社社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祝福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老少安康。民间自由组合成表演队伍,走街串巷吹吹打打,不图报酬,却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好活动。有种“混秧歌”的,专在人家门口唱些喜庆词儿,如果主人是女的,就会唱:“巧大嫂,心眼好,端来一碗热油糕……”如果主人新盖了房子,就会唱“这个院子修得好,一年四季进元宝……”主人随意给报酬,图的是个喜庆、吉利。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真是天天有好瞧儿:村村都要唱大戏,闹社火。大街上,高跷、旱船、花车……平遥是晋剧之乡,演员遍布,真个乡乡是人才,处处有票友。
初二迎婿,初四接神。拜财神、送穷神、祭星宿、祭天公地公、放花灯、猜灯谜……辛苦一年,就为的这几天,好好休整欢庆,更为来年祈福。
体验北方年文化,平遥,是活生生的样板。
平遥,走进晋商文化的密码
没去过平遥的人,也可遥想平遥的声色。因为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乔家大院》的镜头里,平遥的景色一览无余。这里的建筑,大多是带着明清风味的。比如灰色斑驳的古老城墙,比如方正对称的乔家大院,比如昔日最繁华的票号日升昌。
城墙上走一圈时光倒流500年
在北极门上了10米高的城墙,城墙周长6162米,是全城制高点。站在城墙上看平遥,就像登上了400米高的东方明珠塔看上海,极目四周360度,整个画面以青蓝黄为主调,和谐、自然、舒畅。
城内房子万余座,全部顶高不超过城墙;全都是一层瓦房或平房,没有一幢草房、土房;全都是木门、木窗、青砖墙、灰瓦顶,不见一块红瓦红砖、一寸石灰墙、一扇铁门、一扇钢窗;84条大街小巷,全都铺满四方青砖,不见一根电线杆子、一盏路灯……现代化的气息被高耸的城墙屏蔽在古城之外,仿佛时光倒流500年。
日升昌看晋商文化
在平遥,最能体现晋商文化的就是这家日升昌。日升昌在外患频频、内乱不断的风雨飘摇中纵横100年,并形成了一整套让西方优秀管理学家叹服的管理制度。如今的日升昌票号已改为中国票号博物馆,共设有20余个展厅,大体上分为史料展示和原貌展示两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轨迹。
在“柜台”的墙上,有当年日升昌创造的顺口溜,这是兑换汇票的一套密码,里面暗藏汇票的时间、地点、金额等内容。正是依仗这套密码,100多年来,日升昌从未发生过错误。
在“会客厅”大炕头旁边的炉煤灰地下,更是日升昌的身家性命所在的常备金库入口,通常金库都会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库存银两。
百川通家私博物馆
到平遥,百川通家私博物馆是不得不去的。百川通是中国十大票号之一,在中国票号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百川通坐西朝东,建筑保护非常完好,三进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旧址现已被辟为“三晋大财东家私博物馆”,收藏了不少明清两代民间家具中的精品。
在这里,看得到咯吱作响的太师椅、雕花的檀木大床、以及精刻花纹的茶壶。置身在这古老的陈设里,一不留心,就会真的跌进明清时代。
双林寺观明代彩塑
工艺绝顶精湛的佛教彩塑大观。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建于北魏早期,现存殿宇多为元明建筑,在三进院落的10座殿堂中共保存了宋、元、明、清11代约2000多尊佛、观音、金刚、罗汉、百姓等彩色塑像。值得一提的是惟妙惟肖的供养人像,是古代难得的世俗化的塑像。另外,寺内宗教主题的塑像也不那么程式化,每座雕像都形神迥异、生动传神,是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其中的“渡海观音”“自在观音”更是精妙。
TIPS
“吃”“购”平遥
【食】平遥饮食以面食为主,所以过年毫无疑问是要包饺子的,但城中最有名的小吃要算平遥牛肉、平遥碗托(一种条状面食),想吃,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都可寻得到。
【购】明清街是一定要去的,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惊喜。一间间古香古色的小店,摆设的都是些祖传的小玩意。像手纳的布鞋,还有栩栩如生的剪纸,最受游人青睐的要算漆器的首饰盒、糖果盒,以黑色为常,古朴又精致。
撰文/风生摄影/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