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家常课

2011-12-29 00:00:00隋素芳
考试周刊 2011年42期


  摘 要: 家常课是决定有效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家常课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或者抑制作用。如果在平日的常态教学中不断回味自己家常课的味道,反思上课环节的成败得失,就会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家常课 现状 特点 锻造
  
  想起这句话,源自于前几天到华东师大培训,给我们上课的李政涛教授给我们讲起这句话:“大家说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最他滋养最深的是一桌的满汉全席还是妈妈做的家常饭呢?”听到这句话,猛然敲醒了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教育疑问:什么样的课堂最养人?还是家常课最滋养学生啊。
  谈起“家常”二字,我们会想起小时候妈妈做的炒白菜,奶奶炖的鲜鱼汤,能感触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阵阵香气,屡屡亲情。师者若每天埋头于一摞摞的作业本,引吭高歌于五十人左右观众的舞台,许多年以后,学生能否回忆起中学的课堂中曾经弥漫着的丝丝缕缕的香气?下面我就所思所想和诸位读者朋友一起来品味家常课的味道。
  一、家常课的现状和困惑
  一直以来困惑我的是:每天课前自己神采飞扬地走进熟悉的教室,面对熟悉的五十张面孔,开始了学生所熟悉的课堂模式。下课铃声一响,孩子像得到了特赦令一样,快速地飞奔而出,去喘息一下自由惬意的空气。看到这种现状,我总会感觉生活中缺少点什么,那种能够使得学生一直回味悠长的东西,就像是孩子吃完了最心爱的点心,然后再舔舔手指头的感觉,一脸的满足。为什么自己的课堂无法给学生这种感受,带着这种迷茫,借助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专业书籍,我走进了名师课堂,感受名师带来的阵阵熏陶,本来想搜寻一枝绿叶,却发现了一个春天。
  搜寻第一站,我来到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窦老师如火激情感染了整个课堂,语言的真诚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维的翅膀。比如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一课的授课中,窦老师别出心裁地引导孩子用画出葡萄叶子的方式形象深刻地明白了什么是“茂密”;在说到吐鲁番的颜色时,用不同颜色的葡萄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五颜六色”,教学细节的处理让人叹为观止。魏书生老师课堂透出的是一份淡定,一份从容,在《孟子见na/BgEgXg0T/snu+X++rly5oH9cBB4jp8sLzu2rgoMA=梁襄王》一课的授课中,引导学生进行了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学习模式,体现了魏书生老师说过的“课堂就是百花园,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百花齐放”的特点。然后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大家著作的过程,如于永正老师提出的“隐形备课”指出了若想要讲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备好课,必须要做到“了然于心”,才能发前人所未发之言,讲前人所未讲之课。朱永新老师提出的“新教育”理念,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而且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等等。
  以上这些教育大家的教育理念和课堂实录如醍醐灌顶般的让我领略了什么是大家风范。感受名师课堂和教学理念,进一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参加层层优质课的评选,而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课堂,更趋向于人性的教育。记得中医专家曲黎敏说过“道不远人”,如果我们感受到了“道”的指引,那么我们距离先人教导我们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幸福感就会越来越近。
  二、家常课的特点
  首先,家常课应该是有效的课堂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我上网搜索了百度文库,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以前自己上课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的状态如何,这应该得到彻底的改变。
  其次,家常课应该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什么呢?1968年,Jackson(菲利浦·杰克逊)深入地研究了当时美国的学校生活,尤其是课堂生活,写了《课堂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其中提出了后来为教育界熟悉的概念“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提出包括教师的行为方式在内的诸多没有明言的教育举措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形成了大家熟悉的公式:Achievement = f (C,E,T,H,P)
  C = 课程(Curriculum)
  E = 设备(Equipment)
  T = 教师(Teacher)
  H = 家庭环境(Home environment)
  P = 同伴学业(Peer achievement)
  在学校的所有教学资源中,人的资源是最能动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家校联系,调动各种隐性的课程,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共同帮助学生健康积极茁壮成长。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所成立的家长学校联合会就会定期不定期地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召开家长会,研究反馈学生的成绩和问题,共同携手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帮助者。
  第三,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和方式要结合不同的教学输入渠道。研究证明,使用各种教学方法24小时以后对学习材料的平均保持率,如下图所示。
  这一点指导我在家常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听说读写等常规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充分发动学生进行演示、讨论、动手实践等,还在小组或者整个班内发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教别人,等等。比如在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2WhatshouldIdo?的教学中,在进行完了新授内容之后,我安排了一个Task,要求学生组成三人小组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让组内成员结合具体的情况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如下情形可以参考:
  Youleftyourhomeworkathome.
  Yourbestfriendismorepopularthanyou.
  Youloatyoursportsclothes.
  Youdon’tknowwhereyourIDcardis.
  Youdon’twanttohaveP.E.class.
  Yourparentsalwaysargue.
  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句型:
  A:Mybestfriendismorepopularthanme.Iwanttobelikehim.WhatshouldIdo?
  B:Ycouldbemorefriendly.
  C:Yshouldtrytobefunny.
  这充分训练了学生对本课的语言的运用,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三、家常课的锻造
  锻造有效的家常课,要从老师的自主研究开始。在2004年中信出版社发行的【日】大前研一著作的《专业,21世纪你唯一的生存之道》这样说道,教师必须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成为专业人才的技能。在华东师大学习期间听胡亚萍教授的讲课,胡教授说过下面一段话:“三流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多;二流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一流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少。让教师主动去追求一流教师的境界。”比如教师在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6It’sraining.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讲课的环节处理方式不一样达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张华教师侧重点放在现在进行时的训练上,对于以下句型训练颇多:
  
  Whatishe/shedoing?
  He/Sheisrunning/swimming/dancing…
  对天气的训练较少。而李鑫老师侧重于天气的句型训练。对下列的句型训练多一些:
  What’stheweatherlike?/Howistheweatherlike?
  It’sraining/rainy/windy/cloudy…
  在学生活动时间方面,张华老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李鑫老师的讲解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两节课的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区别。
  窦桂梅曾说讲课要“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对此我感触颇深,这一点正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对此华东师大的胡东芳教授进行了演绎,他说:“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劳动能够给你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自己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高万祥老师的著作《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也提到:“做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做的九件事:一是读书修身,读书致远;二是仰望星空,自我反思;三是教育科研,拯救自我;四是大爱圣心,大德厚生;五是一流口才,莲花巧舌;六是我写我心,我思我在;七是生活教育,注重细节;八是家校沟通,必有我师;九是调整心态,享受快乐。” 面对他们的谆谆教诲,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除了认真践行自己的职责,还应该做点对学生的更深层次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事情。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通过教科研,能培养教师群体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关注每一节课,把每一节家常课看成是对学生的思维和智慧的挑战,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促进学生不断超越已有水平,不断超越自我,生成新我。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心怀一颗虔诚的朝拜之心,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要认真做,认真的事情要重做,重复的事情要创造性地做。”目标就是不能仅仅是做一名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努力做一名教学活动的创造者,教学环境的开拓者,锻造出自己的家常课,使它彰显出应有的魅力与精彩。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张彦春,雷玲主编.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新教育[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9.
  [3]胡东芳.教育研究方法—哲理故事与研究智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高万祥.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6]孟子·尽心上[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7]【美】Jackson.课堂里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日】大前研一.专业,21世纪你唯一的生存之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二、论文类
  [1]百度文库.【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1d00 d3da 6f1aff00bed51e16.html
  [2]灰色轨迹博客【J】.http://love21cn.msn.com.cn/article/show_ article.php?from=art&tid=3649918
  三、音像类
  [1]新浪播客.【EB/OL】.http://video.sina.com.cn/v/b/38746661 -1464924131.html)
  [2]56.com.【EB/OL】.http://www.56.com/u18/v_NTkxNzQw MjM.html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