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收效甚微。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存在问题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
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学习放松了。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另外,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问题。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竿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部分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度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得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得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导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亲情,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作贡献。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2]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