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中考历史复习和应试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 中考 复习计划 应试
随着中考的临近,同学们逐渐进入到了紧张的复习之中。而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考前的焦虑情绪也越来越明显。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说:“我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另外,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内容,感到很枯燥、没什么收获,压力很大。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何搞好中考历史复习,妥善应对中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自己的看法。
一、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用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制订计划时,注意要留一些机动时间,以免因完成不了而恐慌;要对所复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要确定考前自己准备复习几遍,并把任务分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要清楚自己每天需要掌握的内容,并经常反馈,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要及时补习。根据记忆的规律,复习的间隔时间越短,记忆效果越佳。复习的时间要固定下来,而且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并依据其自身特点合理支配复习时间,进行交叉复习。
复习时要有侧重点、针对性。中国古代史虽然知识点多,内容较碎,史实记忆相对较多,但它毕竟不是中考的重点。应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中。要坚持每天看,强化复习效果,也可在每天睡前“过电影”,回忆不起来的要及时补上。
复习时还要注重效率,不高疲劳战。有些学生一两页书有时20—30分钟还看不完,这说明实际上此时他们的记忆力已不集中,这时显然应该及时调整,让他们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做,来调整情绪、缓解心情。
复习时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可采用熟读法、背诵法、回忆法,尤其要注重采用相互提问法,这包括同桌提问、前后排提问,等等,以拓展复习范围,交流复习体会,增强复习效果。
二、紧扣教材目录,理清复习线索,建构知识体系。
目录是作者思想意图的体现,是教材的浓缩和精华。通过对目录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建构知识体系。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是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写的,并且带有阶段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时间顺序来组织复习,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阶段特征。比如,中国古代史按编年顺序写的同时,还围绕政治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文化史等来组织教材,通过对目录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归纳、提炼出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的特征。这样,我们能更好地将知识汇总成一个体系,将知识提起来一条线,放下来一个面,更易于将课本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
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分析,我们还能把握章、节、目之间的联系,在把握好阶段特征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挖掘边角知识。比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便是以全面抗战为主线,围绕如何进行抗战,国共两党采取不同的抗战路线,以及日本在不同的抗战阶段采取不同的侵华方针,引发不同的影响,且导致国民党内部的分化,最终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取得抗战的胜利。这样,学生在对这一史实的总体知识体系有所把握的同时,也能了解抗战时期各阶级、阶层对抗日的态度、立场及相应的不同后果,以及存在的抗日武装及他们的活动情况,等等,从而对全面抗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教材目录的分析,我们还能提炼、贯彻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而以点带面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中国近代史便是围绕着列强侵华战争所造成的屈辱史,以及中国各阶级、阶层试图救国救民的抗争探索史等来展开讲述的。
三、按图索骥,查漏补缺,弥补复习中的不足。
中考试题,题多量大,知识覆盖面广。在复习中,必须做到广和细,特别是地图、图像、图表、阅读材料、注析等“死角”,都要复习到,以免学生错过。可围绕一条线索不断扩展,不断提问“为什么”进行发散思维,增加知识的容量,实现知识的由“薄”到“厚”,拓展自己的知识想象力。查漏补缺,弥补复习中的不足,有助于缓解学生复习的压力;引导学生围绕目录从章、节主要标题入手,回忆每节、目之间的内容及联系,想起来的,意味着自己已熟练把握,今后不再重点复习,以此来实现将教材由“厚”变“薄”,增强自信心。
四、适度练习,训练考试技巧,提高实战水平。
要引导学生重视每次的考试和练习,积累考试经验,把每次的考试都看作是中考,以增强信心,摸索把握出良好的考试节奏。
好的节奏有利于稳定考试心态,有利于真实水平的发挥。良好的考试节奏表现为:时间分配合理,过程运行流畅,松紧相对适宜。建立和把握良好的考试节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拿到试卷之后,先总览一下,根据以前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区分难题与容易题(如果命题正常的话,就应该是容易题在前,难题在后),并初步计算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
2.按先易后难的顺序、先慢后快的速度开始答题。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数道“容易题”的解决来平缓考试刚开始时紧张的心情,完成“热身”运动,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此后就可以逐渐加快解题速度,以更好的状态、最快的速度去解决余下的“低档题”和“中档题”,直至碰到需要仔细思考和推敲的“高档题”时,再放缓做题速度。
3.题目有了思路就赶紧做,不要犹豫。
4.整体把握,抓大放小,不可在一道题目上纠缠过多,该放弃的就放弃。分值越大的题目,越不要轻易放弃;分值越小的题目,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对于花了一定时间仍然不能做出来的题目,要勇于放弃。
五、培养良好的考试心态。
良好的考试心态表现为:积极自信,豁达向上。中考时尤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该告诉自己,中考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跟平时作业差不多,只不过是分量重了,时间长了,根本不值得怕,要做到“心中有考试”而“眼中无考试”。
考试时,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等方式来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进入考场前,要先熟悉周边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开考前,做几次深呼吸,以缓解紧张情绪,通过心理暗示提醒自己放松,如“我能行,一定会成功”,“放松、放松、放松”,“平静、平静、平静”等来增强自信心,也可以通过自我安慰,来稳定情绪,鼓舞士气。一旦有题目一时不会,就可以这样劝慰自己:我不会的,他们也不会;但我会的,他们未必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在复习和考试中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就一定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