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这主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服务环境设计。服务环境设计是以图书馆的功能和设施布局设计为核心,对组成服务环境的所有区域和所有环境要素进行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服务环境设计 原则 主要内容
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文化场所和教育组成部分,承担着教学科研、信息交流的任务。因此,良好的服务环境尤为重要,不仅能彰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而且是图书馆服务重要的形象展示。图书馆服务环境的设计营造,关系着其服务所表达出的整体印象,影响着读者的满意度,故其服务环境设计就有着重要的价值体现。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设计原则
所谓设计原则就是在规划设计图书馆服务环境时,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应该遵循的设计标准。既然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是对整体服务环境的规划和设计,那就要充分考虑高校图书馆的任务职能,考虑与用户直接有关的前台环境,以及涉及支持这种服务的后台环境,在主要考虑读者体验需要的前提下也要照顾到馆员的工作需要。
高校图书馆服务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第一原则。在图书馆服务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环境的功能是从属服务于特定功能空间的。随着电子技术的介入,高校图书馆逐渐转向多功能模式,针对读者的阅读活动而提供的服务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图书开架外借服务、网络续借服务、网络书目查询服务、电子资源检索共享服务等,因此,图书馆环境功能作用的优劣直接影响空间功能的实现与否。高校图书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进行不同功能分区,但要重视馆内各功能区设置布局的合理性和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如图书馆的入口区、标示栏、咨询服务区、读者检索区、阅览区等要设置在读者进入图书馆就能一目了然的区域;流通部的设置要体现空间大、藏借阅一体,且社科、自然类图书在楼层的分布上要合理有序;样本书库可以放在相对高的楼层;技术部放置临界流通部的楼层,便于系统地维护。服务环境的规划和设计都应有不同的特点。
现代图书馆实行大空间格局和“借藏阅”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功能分区相互渗透,形成借阅一体、人机一体的局面。面对这种新局面,服务环境设计要采用“简约主义”手法,注重环境元素本质特性的提炼及其纯粹性。总之,服务程序要清晰,采取适当的人流控制措施,保证人流畅通无阻、互不干扰,还要切记避免繁琐的装饰及复杂的设施布局。
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设计是诸多设计者所推崇的,人本原则是环境设计的主要原则,它要求服务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人性化考虑,即要符合人性的三大需求:审美需求、自然生理需求和由此产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这里的“人”是指到图书馆的读者和提供服务馆员。
以往图书馆环境设计注重审美要求的满足,但目前强调三者的相互结合,并把重点放在后两者的科学设计上,人体工程学原理也因此成了服务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它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图书馆服务设施与人体自然形态之间的合适性,如阅览桌椅、书刊架、出纳台在设计上要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阅览桌椅的形状要与人体自然曲线相吻合;服务设施与人体感官器官的匹配性,如书架、期刊架高度要与大多数人的视线高度相称;环境条件要素对读者和馆员行为的影响,如环境温度、噪音等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和馆员的工作效率。
3.灵活性原则。图书馆服务环境的灵活性是体现图书馆建筑灵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服务环境设计和布置完成后,许多环境因素是固定不能变动的。读者是图书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服务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其心理与情绪永远处于活跃状态。一个凝固的、不变的服务环境难免会使读者产生死板、缺乏生命力的感受。因此,怎样在服务环境的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一些活的因素,以调动用户的情绪,适应以后读者服务需求的变化,降低今后改造的成本,是服务环境设计中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
4.环境生态化原则。在喧嚣的都市中,人工环境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自然、绿色、天然生态的环境尤为稀少,对大自然的亲近和渴望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强烈需求。静谧、温馨、环保绿色的室内外环境是建设生态图书馆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尽量引进自然景观,精心布置格局和室内绿化。树木、草坪、花园、假山流水、石桌石凳点缀,窗外望去景色宜人,室内外绿色植物郁郁葱葱,能让长时间阅读的读者解除疲劳,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人和自然的亲近可以使精神得以放松,身心得以舒缓,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激发人的创造力。在建筑构造上采用大面积的玻璃,让读者看到蓝天、白云,感受阳光的光影移动,在大厅、走廊、阅览室等区域放置绿色盆栽和花卉,在大厅墙壁装饰石材浮雕图文,在书库阅览室悬挂名人名言和大师的绘画书法作品,这种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会使人倍感亲切,与环境认同,产生自在、温馨的舒适氛围,这种高品质的生态文化氛围会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无论是服务上午前台环境还是后台环境,其设计一般都包含三大环境要素。
1.环境条件设计。环境条件是指影响人类潜意识的基本背景要素,可以被视、听、嗅、触四大直觉能感知的相关环境因素,如色调、噪音、音乐、气味、室温与照明等,它们影响读者停留在图书馆的时间,决定了读者的再一次光临。这些环境因素是稳定的环境特质,人们通常不会明显地觉察或意识到,但对人的心情、工作表现,乃至生理健康都有深远的影响。人们一般希望提供有相当水准的潜在环境,当这些环境因素不被读者所认知,就会使人感到特别不舒服,马上引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发规避行为。例如当用户感觉到光线不够明亮时,就会减少到图书馆的次数;用户一进图书馆大厅,看到的是一幅嘈杂的画面,可能马上会转身离开。
2.设施布局与功能设计。服务环境是为实现特定的服务目的而存在的,服务设施布局是服务环境的核心,它形成服务的功能性环境,对提高服务效率和改善用户的服务体验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设施布局与功能设计在服务环境设计中更显重要。设施布局是指机器、设备和家具的匹配、规格和样式及其空间的关系。功能设计则是指机器、设备和家具能够协助读者和馆员执行任务和达到服务目的的能力。设施布局与功能设计,对于必须独立进行的自助式服务尤其重要,因为用户无法依赖馆员的帮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公用目录检索设备、文献复制设备、陈列图书与期刊的橱窗、书架的样式和质量等,都是用户成功而满意地利用图书馆设施的关键。
3.标示系统和装饰品设计。标示系统和装饰品是服务环境中用来传达服务信息的各种要素,如标识牌、指向牌、宣传招贴、各种艺术作品等。用户对图书馆的认识,很多时候就来源于环境中这些显性或隐形的符号表征。馆内内外的标识是显性的沟通载体,可以用来标示各部门的名称,导引方向,还可以传达行为规范;其他符号和装饰品一般仅能提供隐性的线索,主要用来传达行为规范和对行为的期望。标识系统和装饰物,对用户第一印象的形成和传达服务理念,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可利用标识、符号和装饰品来做服务定位和服务区分。
在服务环境中可以灵活的因素还有绿色盆栽、可移动的家具、电子屏幕,以及各种装饰用品等。
从服务环境的组成来分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环境必须从图书馆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开始时就必须加以考虑,并把服务环境建设贯穿在馆舍建设、装修、布局乃至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科学、合理、艺术化的图书馆服务环境设计,这样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同时保持图书馆高雅、宁静、大方,充满着知识殿堂所持有的神秘魅力。图书馆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及读者都是图书馆服务环境规划、设计、营造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能创造一个优美、舒适、便利的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戍.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王金波.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馆舍的内外环境设计[J].河北科技图苑,2006,(9):19-5.
[3]鲁黎明.图书馆服务理论与实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