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011-12-29 00:00:00金红
考试周刊 2011年43期


  摘 要: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出发,根据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入手,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人文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并阐述创新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职业院校 道德教育 创新方法 创新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中生源数量下降,报考职业院校的人数相对减少,入学门槛不断降低,素质下滑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状致使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着较多问题。部分学生道德素质出现偏差,组织纪律观念、社会公德意识淡漠,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又有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更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肩负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使命的职业院校,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1.1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制度的落实上要坚持细处入手、严字当头,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做到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1.2强化学生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辨是非、甄美丑、知荣辱。只有知荣辱、懂羞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正确的荣辱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其人生道路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1.3加强校园窗口建设。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功能,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抓好窗口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教室是反映班风和学风的窗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让教室成为学生勤奋学习、学做人的主阵地;食堂是展示学生精神风貌的窗口,应加强管理,使学生养成遵守秩序、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宿舍是体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窗口,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问题最多的地方,积极开展以“文明宿舍”为主题的检查评比活动,促进寝室文明建设。
  1.4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存性劳动;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教会学生立足于社会的生产性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通过劳动实践,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增强学习的紧迫感,调动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职业教育特点,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2.1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着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思政理论课要凸显高职教育的特点,重视教学的实效性,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中心,以专题为单元,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直面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思政课教学必须抓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工学一体的办学特点,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实现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除按照新课程方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法律法规延伸课程,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创造条件。
  2.2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职业教育以学生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安心基层,吃苦耐劳为鲜明特征。对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养成,一要注重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二要注重载体的渗透,在思政课、就业指导课及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三要营造良好的教育软环境;四要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对应的岗位群或单位进行社会实践。
  2.3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学生实施“三观”教育,组织以爱国主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学习、演讲、竞赛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融入人文教育,塑造完美人格
  人文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
  3.1确立人文教育观念。人文教育观念的确立对人文教育的实践起着先导作用。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可见,如果仅有科学教育,而没有人文教育,就无法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明确“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3.2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层面和德育工作的载体,寓教于乐,有效引导。一是加强对学校广播、学报、校园网等阵地建设,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二是利用第二课堂适当开设人文课程,如艺术、心理、人际关系学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学生社团建设,学生自己组织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得到锻炼、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可以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于那些学习方面并不出色、具有自卑感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而对于活动的组织者来说,则更是要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的机会;四是注重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学生学会调理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及适应社会和承受失败挫折的心理能力。
  3.3教育过程要充满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人格,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成长空间,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和阳光。因此,人文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营造一个师生平等自由交往的氛围,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合作。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宽容和激励传递给学生,让宽容如一丝春雨,传递着温情,温暖学生;让激励似春雷,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使之发奋图强。
  3.4引导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施恩及施恩不图回报。知父母养育之恩、知老师教育之恩、知学校培育之恩、知他人的帮助之恩、知国家与社会的给予之恩;引导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让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教师要通过济困助学、为灾区献爱心、志愿者服务及公益活动等,将感恩转化成内在的心灵成长。
  4.正确引导学生的课外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从中学来到职业院校,学习目的、方法、环境变了。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了学习热情,不知道如何打发课余时间,节假日更是无所适从。而我国职业院校对学生闲暇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列入日常教育范畴,对学生的闲暇时间大多放任自流,导致有些学生迷恋网络,甚至出入不适合学生的场所,受到不良影响。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术演出、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外生活环境。
  实践证明,学生德育工作从思政理论课学习、思想教育、学习生活、课外生活等方面多管齐下,导之以德,晓之以理,持之以恒,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视野得到开拓,知识得到延伸,技能得到提升,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静.中职徳育实效性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3.
  [2]王家祥.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报告[R].黔东南职院,2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