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英语听力教学也应改变传统观念和方法。本文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上的教师作用, 指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听力教学 教师角色
一、引言
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的感知环节。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应放在首位。”[1](P40)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主导英语教学,听力理解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声学信号接收过程。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就是教师播放录音磁带,学生先默默地听,然后做书上的习题。教师仅充当了录音机按键的控制者和正确答案的提供者这两种角色。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大学的教学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目前许多高校都有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或语言实验室。然而,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听力教师的角色却没有明显的改变。“放录音—做练习—对答案”三部曲在听力课上日复一日地上演。这样的课不是在教,只能算是测验,注重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因而学生的听力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笔者认为,听力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言技能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相反,在成功的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策划者
听力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信号的反应能力。作为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之一,听力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听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个课程内容的策划者。
听力课一般都有固定的教材。教材内容丰富,如果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听完所有的材料是不可能的。另外,一本好的听力教材若是经过多年使用,总会有一些材料略显陈旧。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语言运用的特点出发,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对教材进行删除或补充。听力材料难度太大会引起学生的焦虑,抑制语言信息的吸收;而听力材料中的绝对清晰、话语缺乏变化、形式单一等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趣味性、难易性和时效性;要体现形式丰富、题材广泛的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
同时,根据教材适量地补充一些课外辅助材料也非常必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真实材料,例如新闻报道、人物演讲、歌曲影视作品,等等。这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有助于他们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学习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在学习这种对其有实际意义的材料时,才能有真正接触使用外语的感觉,才能调动并发挥外语学习的潜能。正如曾有专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实用性的评价比没有增加额外的听力内容的课程高得多。”[2](P191)
因此,听力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一个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体现了教师作为“策划者”的创作智慧和能力。
三、指挥家
好的教师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他不是演奏者,而是指挥演奏的人。
在听力课上,教师应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讲解和反复放录音。传统观点认为,听力理解过程是被动接收有声材料的过程,因此在听力中发挥的能动性很小。但事实上,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过程,是各种语言能力、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听力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如辨音能力、预测能力、推理能力、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等等。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去发现并掌握各种听力学习方法和技巧,这样他们在今后的练习中才懂得如何分析处理问题,他们的听力水平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变“教”为“导”,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是教师应该完成的角色转换。
教师作为“指挥家”,不仅要“指挥”好学生,而且要“指挥”好教材,“指挥”好多媒体。听力材料选好了,如何“指挥”材料很关键。哪个环节该用什么材料,哪种材料宜反复播放,哪个要点该做详细讲解,等等,教师不仅要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而且要在应用中做到灵活机动,使得各种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媒体的多种功能,如听前展示PPT课件以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图式,或适时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影视等来缓解学生的精神疲劳。不能把语音实验室仅仅当成是一个放音听音的场所,而是要熟练地“指挥”好多媒体设备,使其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四、心理师
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过的听力训练不是很多,进入大学,开始大量接触听力课时,自然会感到不知所措。他们会遇到语言上的困难、内容上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困难。其中心理上的困难很容易被忽视,而它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一旦学生对听力产生了畏惧、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便会丧失学习兴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揣摩学生的心理,做一位出色的心理师。
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应该加强跟学生的交流互动,并敏感地把握学生做出的一些非语言行为,如微笑、点头、开小差、迷惑、紧张甚至急躁等。这些非语言行为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及时对之作出回应,并且根据学生给予的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当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疲惫懈怠时,教师要及时引导,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慢慢进入话题,融入课堂。当学生由于出错而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时,教师要予以安慰和疏导。学生在听力训练过程中,错误总是不可避免。教师要容忍学生犯错误,多提供正面反馈,耐心地指出错误原因,并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勇气。同时,教师要适时地表扬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负面的评价极易导致学生失去自信和兴趣,而一句得体的赞扬则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它可以帮助“自卑型”学生减轻压力,树立信心;也可以使“沉默型”学生受到感染,积极参与。
作为一名“心理师”,教师要通过情感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介入,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结语
今天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聚焦于以学生为中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大学英语听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改变以往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策划者、指挥家、心理师的作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组织课堂活动,积极营造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技能,逐步提高听力水平。由此可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重要了。
参考文献:
[1]谭云杰主编.英语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瑞.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3]曾欣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4]秦伯党主编.英语教学方法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5]崔刚,孔宪遂编著.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