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点

2011-12-29 00:00:00王艳娥
考试周刊 2011年43期


  诗歌语言鉴赏是高考语文考点之一,仅炼字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次数就很多。所谓炼字,是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下面我就结合具体诗作从设问方式和答题模式等方面对古诗的“炼字”艺术加以阐释。重点是按诗歌中妙字的不同词性来加以赏析。
  一、设问方式
  一般提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3.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4.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二、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练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一般分以下几步答题: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三、题目示例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例如诗僧齐已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就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下面我们通过分析词性的不同来对诗歌鉴赏之妙字进行赏析。
  1.动词
  一首诗中,真正能鲜明地化美为媚的意向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如: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2.修饰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状物,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我们需要重点赏析修饰词,特别是形容词。
  如: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解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是千古名句。一“轻”一“闹”,妙趣横生。如丝的杨柳临风飘拂,如轻烟淡雾,这已是绝妙的比喻,但词人还觉不够,又用通感的手法,着一“轻”字,让气温有重量,似乎可称斤计量;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作者用一“闹”字描写花满枝头吐花喷焰的景象,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3.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然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
  贾岛有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亦有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代诗人在创作上强调字的推敲和锤炼,力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一两字用得精当,能起画龙点睛之妙,使全句乃至全篇都活起来。正因为诗歌的炼字具有形象生动、精练含蓄的特点,体现出诗人对我们民族语言的高超的驾驭能力,所以简析炼字题备受高考诗歌鉴赏出题者的青睐,我们更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