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1-12-29 00:00:00姜巍娣
考试周刊 2011年44期


  摘 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本文阐述了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优化育人环境、运用激励机制等途径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计算机 实训 创新能力 培养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教育科学的生命力同样在于创新,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计算机教学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计算机文化,这样才能适应计算机发展的需要。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供创新的实践舞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1.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给予明确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二、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实训教学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一训练的场所,而且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我们要遵循教学与学生个性差异相适应的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学生的个性品质出发,循循善诱地培养,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1.营造“创新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的创新因子处于最佳的状态,在这个氛围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索,提高实训的效果。
  2.挖掘创新能力训练内容。
  计算机实训教学,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创新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Word排版教学,开展“教师节”、“班级小报”等创意排版训练;网页制作教学,让学生进行“美丽的家乡”、“地方美食”等网页创作。可通过有目的的主题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激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
  1.在竞赛环境中激励。
  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途径。把计算机训练教学,组织成各种竞赛,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树立学习榜样进行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来自学生中间的榜样人物,其言行事迹大家耳闻目睹,真实可信,其教育更具感召力。在计算机实训教学中,应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有榜样。
  3.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
  在计算机实训中,评价学习结果要以鼓励为主。评价时可采用多形式和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方法,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其主要途径有三: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现代教育技术所强调的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汇编.素质教育读本.
  [2]孙震瀚主编.职业高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周峰.教育创新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4]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5]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