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都明确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外语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不仅要进行语言教学,而且要进行文化教学。中学时期是真正具有文化认知和进行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对比学习能力的时期,教师应逐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跨文化意识
语言用于认识和描写世界,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们在与自然的共存与抗争过程中积累经验、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语言描述、存储和交流。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差异[1]。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这些差异,丰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渗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结构图中,把文化意识列为学生综合行为表现的一个方面,在高中六级到九级的具体课程目标描述中也分别涉及了文化学习目标,如:六级要求学生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要求学生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八级要求学生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九级要求学生能关注时事,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2]。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中国学生较早选择出国留学趋势也日益明显,期间会出现很多的文化碰撞和冲突,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刻关注文化意识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文化意识。
不论何种教材,始终以阅读为每个单元的主线,但阅读绝不仅仅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而是在阅读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各套高中英语教材中都设计了文化知识内容,为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准备了素材。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English around the world”、“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Canada——The True North”、“Cultural relics”、“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The United Kingdom”、“Art”、“Poems”等,介绍了英语国家或者我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北师大版和外研版在学生用书的各个单元设计了Culture Corner板块,专门介绍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文化主题内容。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设计了专门的文化意识目标,这些都是以知识本文教学模式(knowledge-based approach)为主,把文化作为一种显性的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之中,使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凸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
在阅读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融合法和附加法。融合法就是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中适当地将文化知识融合到课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文化教育。例如:人教版模块一,Unit 3 “Travel Journal”,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其文化意识目标定为: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了解出境旅游应注意的文化差异,以及对异国文化的欣赏和尊重。但在本单元中,并没有过多涉及旅游与文化及出境旅游应注意的文化差异,故教师在教学时,应有目的、有系统地融合文化目标意识,并加入相关国家的文化风俗介绍,如本单元提到的湄公河沿岸国家Thailand,Laos,Cambodia,and Vietnam,让学生欣赏和尊重这些异国文化,为今后可能的出行减少文化冲突。
对比分析法和讨论法也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极为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例如:模块四Unit 4 “Body Language”教学中利用图表分析对比表明:相同的body language在不同的国家意思不同(表一),而不同的国家在相同的场景下body language也会有所不同(表二)。
读后组织学生讨论:Why should we be careful of our own body language?
讨论的目的并不一定是让学生达成共识,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使他们在了解异国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习俗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容纳异国文化的宽容心态。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尊重、正视异国文化的态度。
2.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
新课标对跨文化意识的要求,除了泛指的文化意识之外,七级目标中明确地提到了“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理解英语交际中用典故和传说;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2]。例如: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许多学生误解为“你是我眼中的苹果”,实际含义是“你是我的掌上明珠或最珍贵的人”。“Apple of one’s eye”来源于《圣经》故事,寓意:瞳孔,比喻掌上明珠或最珍贵的人或物”。十字架(cross)是基督教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在基督教徒心中,cross代表“神圣”,当遇上危险,就要用右手在胸前画十字,表示祈求上帝的保佑。把中指和食指交叉搭住这个动作,可以用来表示祈求上天保佑,使一切得以顺利进行。“I will keep my fingers crossed for you.”就是“祝你好运”的意思,“Keep your fingers crossed for me.”就是“请为我祈祷”的意思。张国扬在《外语教育语言学》中指出:“在外语教学中若不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因素来进行教授,是很难达到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恰当的使用这些词汇的目的的[3]。”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需关注相同词在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如我们常说“望子成龙”,直译就是“I want my son to become a dragon.”。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龙”是神圣、帝王的象征,但在英美人眼中却是凶猛邪恶的象征。我们常见的颜色也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red在汉语中是喜庆,在英语中却是表达愤怒;green在汉语中是表示希望和春天,在英语中有时却表达缺乏经验的green hand,以及羡慕嫉妒的green-eyed……不仅动物和颜色词汇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不同,而且有很多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并不相符的英语词汇,还有丰富的词根词缀,所以英语词汇教学不仅关乎语音和语意,词汇承载的文化蕴涵也是不可忽视的。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高中阶段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汇的文化背景,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在日常交际用语和实际生活中关注跨文化差异。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的交际功能项目,如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交际用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其用法也不相同。中国人含蓄、谦虚、礼让,西方人也彬彬有礼,但其交际语言却大不相同。例如:
——I’m sorry.That wasn’t of much help...
——Oh,?摇?摇?摇?摇.As a matter of fact,it was most helpful.
大多数中国学生会选择“It doesn’t matter.”(字面意思“不要紧,没关系”),而西方人则会说“Thanks anyway.”。大部分中餐馆在外国客人离开时有礼貌的员工都会用最好的英语说“Welcome again”,字面翻译“欢迎再来”。外国客人可能诧异,我还没离开,怎么能欢迎我的到来呢?实际应该说:“Thank you.Please come again.”曾经有一则笑话:一外国友人对一中国朋友说:“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朋友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外国友人迟疑答道:“Her eyes,eyebrows,nose,mouth,and...”笑话归笑话,但其中包含的交际文化差异却值得我们在英语教学中给予关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少不了旅游,旅游景点少不了提示牌。提示牌语言中文简洁明了,但翻译成英语有时候就要谨慎。如某处有一块警示牌“小心滑落水中”。其意思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要你小心一点,不要滑落水中。结果英语的翻译是“Careful slip into water.”变成了“小心翼翼地滑落水中”,初来咋到的老外看了肯定愕然,了解中国文化的老外则可能哈哈大笑。还有某处路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厕所边一个提示牌上写着:“臭味不留,心情自然好”,翻译是“If it does not remain,mood nature good.”这个翻译估计老外看了以后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某地还有一条醒目标语:“思进思变思发展”,概括为“三思”,其翻译为“Think thinking thought development”,这只有在本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我们才能明白。语言离不开其置身的文化环境,只有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并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文化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跨文化意识,即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鉴别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4.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引导学生间接或直接体验文化。
现代电子技术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利用多种媒体渠道指导学生上网阅读,可选择纯正、地道的英语,大量的英语学习软件也是学习英语的好途径。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听外国文化专题讲座,观赏外国原声电影、看英语电视节目等,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较直观地学习体验目的语国家文化,丰富文化知识内涵。如果学生没有机会面对面和外国人接触和交流,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更便捷的网络交往形式,学生通过网上直接与外国人聊天并接触实际生活中的英文信件,有更多机会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方方面面,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文化意识和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文化导入,不仅要将有关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采取相互尊重、互相包容的态度,从而更准确、更得体地使用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德龙.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与测试策略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8).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王笃琴.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王鑫.大话单词——你不可不知的词源故事(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8]商三英.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9]曹洁.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设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英语教师,2009.
[10]Kirk Kenny.笑死我的英文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