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教学评价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这一视角的转变给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因而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情境教学”,甚至可以独立地“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评价 新标准 英语情境教学 启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以教师的有关行为作为评价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那么,在情境教学中,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师不应暗示学生应走的道路,而取消了他们继续思考及发问的机会;教师不应固守教条,而是将问题敞开,因为有分量的决定不是在思考的范围内可以先做出来的。”[1]
1.所谓情境就是指人们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是人们生活的一切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总和。
2.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素材,根据情境设置的一般原则,进行价值分析与加工处理,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而设计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升学习情操的场景和景象的过程[2]。
3.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即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包括:形象情境、愤悱情境、实验情境、体验情境、迁移情境、尝试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或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
二、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对英语情境教学实践的启示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说明了创设情境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情境在教育学中出现,可以通过从‘境’入手,以‘理’入心,教理与教例一体化,从具体至抽象等体例结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和启示: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在情境教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当然并不是说让学生在这方面完全取代教师,只是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性、积极性。这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发展观。
1.让学生亲自设计教学情意场,在师生互动中相互学习与创造。
只有让学生亲自设计教学情意场,才能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和更深刻的思维,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譬如,在圣诞节的前一天我留给学生一个任务:怎样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在第二天的课上用3—5分钟的时间说、做、写或演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动”字中更多地了解西方的圣诞节。当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供一些情境素材,但要把创设情境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看到在黑板上画着两棵大大的圣诞树,点缀着蜡烛、彩带、礼物、铃铛,并写着“Merry Christmas”;另一个学生用从我办公室借来的录音机给大家放了自己找到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而此时又一位同学戴着自己亲手做的小红帽送给大家几份叠的纸式小礼物……然后我对学生高兴地说:“Hello,Boys and girls,Merry Christmas to you!”然后再让几位学生讲述圣诞节的由来、西方过圣诞节的风俗,等等,尔后做补充。虽然整个“过节”的时间仅占几分钟,但从学生们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那种乐于了解西方文化、乐于学习英语的期盼。“通过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机会,使学生可能因此发展强有力的可通达的思维特质,使觉察需要思维的场合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并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中增加思维的乐趣”。[4]
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都是亲自给学生设置情境,然后才让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下有所启示,我认为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教师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之后还要补充和总结,甚至把自己创设的情境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这种学生先于老师来“创设情境”的参与情境教学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的转化率,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2.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
弗泽尔(R.Fazio)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真实学习情境对于思维特质培养的作用,提出了五种思维特质强度及其在记忆中通达性的因素,它们是:直接经历、感觉经历、情感反应、自由选择的行为、态度的复现。[5]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强了其理解力和思维力,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掌握语言、交流感受,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加浓厚。
3.注重德育的渗透,让学生的心灵在拓宽的新情境中得到净化。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拓宽新情境来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而且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去发现,使学生的情感在独特的发现中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净化,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英语教材中的每篇文章中都蕴涵着德育教育的思想内容,如,通过对新教材Unit 1 “Good Friends”中“Reading”这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联想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到友情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内涵,以及如何对待朋友的他人,同时引导学生得出:A life without a friend is a life without the sun.(人生没有朋友,犹如人生没有太阳);并且让学生领悟到友情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付出,从而让教学过程不仅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而且突出思想性,无处不渗透着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的熏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大体验量,和谐地变换分配比例方式,不断地丰富体验内容,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情境教学,培养其表达能力,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把提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提高其参与意识,把创造的空间留给学生[6],从而在情境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客观世界,在体验中获得全面发展;这是在教学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178.
[2]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教学研究,2005,VOL28,(06):499.
[3]傅道春.情境教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4]朱新秤.论思维特质的培养与教学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06,(1).
[5]Fazio,R.H.,Blascovich,J.,Driscoll,D.M.On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attitudes:The influence of accessible attitudes on the ease and quality of decision mak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2,18(4):388-401.
[6]王桂芝,张翠杰.如何创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4,VOL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