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 00:00:00邓周林
考试周刊 2011年44期


  摘 要: 归因理论是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是目前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归因理论进行了论述,并探讨该理论在激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树立英语学习信心、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归因理论 高职英语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是公共必修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然而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并把英语学习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启蒙老师不好,学习英语没有用,或没有学习外语的天赋,极少学生归因为自身努力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对。学生不恰当的归因会导致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效果进行正确的归因,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激情成为高职英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教育工作者多把精力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很少涉及英语学习者的归因问题研究。本文将从归因的角度,探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增强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方法。
  二、归因理论概述
  1.定义。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找结果的原因”。心理学认为归因是指人们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因此,归因理论是关于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2.归因理论的发展。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最早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于1958年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提出。海德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而不是事物本身。他主张将个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因是倾向性的、个人的原因,如能力、努力、态度、品质、动机等;外因是情境的、环境的原因,如运气、任务难易等。后经许多学者不断探索,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归因理论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于1965年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凯利(Kelley)于1967年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归因理论家韦纳(Weiner)及其同事在吸收海德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他对该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几乎将该理论推向了心理研究的顶峰。
  3.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于1974年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能觉察到4种主要的原因,分别为:能力(ability)、努力(effort)、运气(luck)和任务难度(task difficulty)。他还把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locus of causality)、稳定性(stability)、可控性(controllability)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原因。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原因,而运气和任务难度属于外部原因。第二个维度稳定性是指某一原因是不稳定可改变的还是稳定不变的,如能力和任务难度是稳定的,而努力和运气是不稳定的。第三个维度是指某一原因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如运气、能力、任务难度是不可控的,而努力是可控的。维纳的四因素三维度归因理论可以用下表直观地表示。
  学习者对学业的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体现了自我评价,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促使他们对学业产生不同的期待和行为。韦纳从成功和失败两个角度分析不同的归因倾向对未来行为的影响。
  (1)对成功的归因。如果人们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能力,有助于激发自豪感,对今后取得更多的成功抱有较大的期望,有利于提高动机;归因于努力有助于培养勤奋、脚踏实地的良好性格,提高做事的积极性。然而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也容易造成自我中心主义。当学习者把成功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时,如任务简单、运气好等,则他们产生的自豪感就少,更多地会产生侥幸的心理,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和动机的提高。
  (2)对失败的归因。如果人们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外在因素时,如任务太难,则会减轻羞愧感,原谅自己,不思进取。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时,如运气不好,则会对未来抱有希望,会再次努力,争取成功。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内部因素时,如努力不够,则会产生内疚感,但对未来还有期望,今后可能会更加努力。如果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因素,如能力不够,则会产生无助、绝望的心理,可能导致自暴自弃的行为。
  事实上,人们的行为结果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可控因素也有不可控因素,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平衡内外因,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
  三、归因理论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学生英语底子相对比较薄弱,学习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有效地习得这门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情和想法,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效果归因,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致。
  1.加强师生交流,增进了解。
  学生对英语学习成效的归因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学习期待和学习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感到自卑,上课总坐在教室的角落,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课间要多和他们交流,而且态度要真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他们才敢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以便教师正确地帮助他们归因,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对后进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多与他们进行眼神交流,少评判、少否定。对于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爱聊天的学生,教师也要多给予关注,了解他们不守纪的原因,采用奖励、刺激等方法使他们更专注于学习上来。同时教师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省,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判断教学效果,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杜绝因循守旧。
  2.运用恰当的反馈引导学生正确地归因。
  对学生来说,老师就是权威。他们通常根据老师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判断学业的成功或失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找出他们的作业上、或作答时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期待进步。并有意地启发他们将学业上的失败归结为努力程度不够,而非自身能力问题,让他们充分地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而有部分学生虽然努力了,但学习成效不大,教师要多肯定他们,并帮助他们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给他们尝试难度大的任务,并给出努力不够,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暗示,使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激发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差生”倾向于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认为自己不具备学习外语的天赋,在完成任务时流露出“我不能”的思想,因此在外语学习中产生消极和无助的心理。针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通过归因训练,引导其进行正确归因,最终树立起“我能”的信心。首先,教学目标要合理、实用。对教学内容要灵活处理,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树立外语学习的信心。对于基础太差的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可以采用小组法,以好带差,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其次,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估自己。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并记录执行情况和学习体会。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进步的快感,增强信心和勇气,而且能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与学生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可以把自己成功的学习经验告诉学生,也可以请英语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起个榜样作用。学生们可以学习榜样的智慧和长处,进行模仿,可以把自己和榜样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从而找到学习外语的捷径和信心。
  四、结语
  高职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无助感,没有学好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归因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外语能力,训练学生对学习成效作出科学的归因,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充分开发他们的外语学习潜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琼.谈归因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56-158.
  [2]江晓红.成就动机和归因对英语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9-72.
  [3]廖洪玲.研究归因理论激发学习动机[J].教育探索,2003:40-41.
  [4]李圣爱.农业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归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9897-9898.
  [5]秦晓晴.大学生外语学习归因倾向及其对归因现象的理解[J].现代外语,2002:71-78.
  [6]孙延霞.归因理论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93-94.
  [7]肖艳.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203.
  [8]张爱卿.归因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8-4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