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到底要改变什么,说白了就是“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张口即来,它必须由知识与技能作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上层建筑,还有就是过程与方法,否则就成空话。在实际操作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植根于课堂,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尊重个体,以读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这样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是一种享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阅读。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阅读应当涉及人的心灵,应当具有情感关怀的使命。
1.让学生学会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语言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一经积淀,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品词析句,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我们应该将“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让学生能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文章所要渲染的氛围,从而使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在引导学生读出普罗米修斯机智勇敢的时候,我设计了两种方案:当学生没把里面的关键词“悄悄”、“躲”读出来时,我就会相机点拨:“你读到了什么?从哪读到的?来,这些词用得多好呀,带着你的理解再去读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然读得声情并茂。如果学生已经把关键词读好了,我就会问:“‘悄悄地’、‘躲’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就会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一来,既能加深自身的感悟又能指导其他同学正确阅读。
2.让学生学会朗读。朗读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情感体验,鼓励个性化朗读。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朗读技巧上下工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最近听了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井》,执教老师的朗读指导不留痕迹,将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不是为读而读,而是让学生自发地想去读。如:“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真的能尝到这鲜美的红李子。”接着,学生自由读,然后不是谁第一个读,而是谁第一个尝,尝到了吗?浓不浓?还有谁来尝?闻一闻,好像闻到了,男女生读。我虽然不是学生,但一种甜美的感觉已浸透于我的内心,我真的就想去尝、去读,而且我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读。其实,这就是效果。老师的指导语就像井水一样自然、甜美,不是人为地放了糖才使井水甜的。我想:课堂上如果这样扎实地去指导学生朗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自然读得畅快,读书水平也一定会提高。
二、挖掘文本,发展思维
“挖掘文本”在我看来就是把课文隐含的东西挖掘出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很多好的文章中有许多值得提炼的东西,它是一种现成的资源。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在感受人物悲惨命运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是不能更深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可能会受到哪些酷刑?”“假如你就是司马迁,你会想些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更感受到了什么?”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拓展,学生的感情会得以升华,对课文自然会有独特的解读。我想: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去读,而且要学会说,而说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它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我忽然想到一句话:“没有创造的表达是空虚的,缺乏艺术魅力的。”
三、开发资源,拓展空间
语文新课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因文制宜”,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知识容量,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我让学生搜集九寨沟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始让学生描述九寨沟,在课中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去介绍九寨沟,在课尾又以宣传员和编导的角色去编小报,去推广九寨沟,让更多的人喜欢九寨沟。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也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善于动手的能力。
此外,叶圣陶诗云:“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我们要积极利用阅读活动课,带领学生去领略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了解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