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学习之钥

2011-12-29 00:00:00赵晋涛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道德经》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蕴含的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一世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方法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固定地、教条地授人以物,远不如教会人以做事的方法和能力。就产生效果而言,后者明显胜于前者、超出前者。
  殊不知,一个人的某种能力、方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一定的补充学习才具备的,但学习的成功又不单纯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如何顺利完成方法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个过程呢?这就涉及一个“动力”的问题,只有有了这个“动力”的驱动,才能促使方法学习、能力提高的顺利完成。而“动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欲”能否产生。欲,即人类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愿望希求。愿望希求的产生来源延伸开来,有很多种,如兴趣、理想、希望、信念、成就,等等,这些都属于“欲”的范畴。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有了这些内在“欲”,这些“欲”就会转化为他淋漓尽致地外在表现,而这些内在“欲”的存在也会无休止地驱使他精神百倍、乐此不疲地从事某一件事或某一项工作,直至工作圆满完成。因此,做某件事或某项工作的关键不在“渔”,而在“欲”,只有有了“欲”,一切才皆有可能。那么,教师如何激发调动学生这个潜在的“欲”,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创造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呢?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明白怎样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学
  在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之前,内心都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管这种原因是来自外界的,还是本身的,是强制性的,还是自发性的,这种原因驱使他去做这件事,这种原因成为做这件事的原始动力。
  哲学上讲,外有压力,内有动力,事物才会有进步。但起关键作用的依然是动力,也就是说,要想使某件事顺利成功,必须充分发掘、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不管是从集体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让人明白做好这件事的目的所在、意义所在,他才会把自己的体力、智力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就不需要来自外界客观的监督。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就要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他们为什么学习?要让他们认识所生存的世界,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认识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存在,他们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充实自己,充满自信,增长智慧,然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只要学习,就一定会有所作为,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另外,也应该明白一个人学习是自身生存的需要。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猛、迅速,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如果不及时地充实自己,就无法了解和掌握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学习,说白了就是掌握一种生存技能。学习成绩越好,相对应的,生存技能会越高,你的技能会带给你更好的生活。这样才能对得起含辛茹苦抚养自己的父母,教育自己成长的老师,才能使自己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油无压力不出,人无压力不进。只有适当的压力才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应该有适当的“精神压力”和“紧迫感”,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认识到在压力中前进是一种乐趣。反之,如果他们对社会、自己没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只是一种无所谓的感觉。看清了形势,明确了原因,学生学习的欲望自然会被激发出来,主动学与被动学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二、为谁学
  为谁学是有关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的看法,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同一人群中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素质,不同的追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你做什么,为谁做。每个人所处客观环境,所接受的文化知识,所处的社会层次,所具备的理解能力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价值观有所区别,也决定了他们在从事具体活动时,“为谁做”这种思想意识很强烈(有时属于潜在的意识)。在这种思想意识的主导下,每个人的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引导正确、明朗,那么在这种思想、精神的鼓舞下,事情就会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纵观中国的革命战争史,无数先烈站在民族、国家的高度上去理解、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为民族而战”,明白自己的奋斗、流血、牺牲是为大众、为民族、为国家,这就是他们流血牺牲、参加革命的内在动力,这就是他们的“欲”。正因为有了这种以“理想”、“信念”作为基础的“欲”,才会使他们心甘情愿、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才会抛头颅、洒热血,才会血染青春,无怨无悔,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三、学好可以干什么,学不好能干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理想的问题,理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是一个人最终的奋斗目标,许多人就是在理想的鞭策与激励下才获得成功的。但由于受自身年龄、知识容量的限制,以及对身边世界没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大多处于懵懂、被动的状态,更不清楚自己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强迫下学习的,而父母也好像只是在随大流、例行公事而已,并没有让子女、自己从内心真正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首先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和家长认识、了解眼前的客观世界,认识到自己此时的学习,目的是给自己的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加自己在未来社会中搏击的力量。再让学生设想未来的社会,畅谈自己的理想,假设自己的理想在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发展状态,而自己未来的知识储备在将来能否胜任,如果胜任不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经过认识、了解,学生自然而然把眼前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理想在意识里进行比对,有了比对就会找到差距,找到差距就会感到危机,感到危机就会激发动力。
  综上所述,“欲”相对于“渔”更是学生乐意从事学习的首要条件,明白“欲”,会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充满动力。有了“欲”,学生学习的力量就会源源不断,用之不竭,就会保持在全新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