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将对学生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探索在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可能途径,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 语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1.研究背景
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有相当的词汇、语法和阅读能力,仍不能在口语交际中得体地使用目的语,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语用失误的情况。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语法能力,更取决于其语用能力,即“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刘绍忠,1997)。
许多高校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非常重视,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课程,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主要培养目标之一。与此同时,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也不断更新,因为众所周知,对先进的教学设备、软件和网络系统的开发、投资和运行无疑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教学技术和设备本身并没有引发教学实践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带来教学成果质的飞跃,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与英语本族语者真实语境的交流中还是会出现语言交际受阻、交流失败的现象。虽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这至少说明学生缺乏相应的语言及社交语用能力。要在深度上推动口语教学,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在不断推广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个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更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结合英语教学实践,将对学生英语口语语用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去,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探索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可能途径,从而在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语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在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实验
我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内外语用能力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然后用实验来收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传统教学法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法的差异性,以期找到在口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好方法。研究对象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0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校根据学生高考入学考试成绩进行平行分班,总体成绩基本均衡。选取2010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数为90)为实验班,2010级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人数为90)为参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我执教。教学设备相同,校园文化相同。实验组课堂教学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授课;对照组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试验班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照班则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进行传统的教学活动。采用前测、后测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问卷中对可能引起学生理解困难的词汇用中文标注,以排除语言因素对语用能力的影响。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可以使用词典,亦可以就词汇问题向教师求助。在2010年10月上旬(开学后的第一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英语口语情况调查和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教学实验活动共进行了整整一学年,即2010年10月上旬(开学后的第二周)至2010年6月下旬,共计28个教学周。在完成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后(2011年6月下旬)又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再一次的英语口语情况调查和语用能力的测试。英语口语情况调查和教学实验前用的是同一套问卷,而语用能力测试用的是另一套试题。
在实验前,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语用能力前测进行配对T检测,从检测结果看,P=0.31>0.005,该差异没有显著意义。这说明,在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语用能力测试结果差不多,没有显著的差异,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实验后,又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语用能力后测进行配对T检测,从检测结果看,P=0.000<0.005,该差异有显著意义。这说明,通过实验,实验班学生的语用能力的比对照班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很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验前两个班对自我口语能力的评价上没有明显差异。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实验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上的满意度上有明显提高;学生们口语的自信心也有了很大提高。而对照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满意度提高不明显;学生们对自己口语的自信心也没怎么改变。因此,我们认为教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对自我英语口语能力的满意度和自信。
3.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原则
3.1英语思维原则
语言的运用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表达了思想,反之思维方式又决定了表达时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英语思维是说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能按英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关键就是要在教授语言时处理好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多重关系。一方面,一种语言形式可有多种语言功能表示不同的交际意义;另一方面,同一语言功能可以由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体现。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讲授语言形式的同时,将与之相关的功能含义传授给学生,才能使他们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恰当、灵活、得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减少直至消除汉语—英语的转换过程。
3.2实践原则
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实践原则,实践原则要求教师对所教授知识进行情境设计,创造一种相对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受到语境的感染和暗示,从而自觉地使用某种适当的语言形式,掌握各种语言功能,让学习者在语境中领悟话语,得体地运用语言。情境设计的本义就是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会要学的语言知识,从而把语言的形式、功能和语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存于头脑之中。一旦有符合这一知识结构的具体事件发生时,就会激活相应的语言运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做必要的铺设,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从而向他们提供充分的练习材料和适当的话题,让学生能结合语境,反复练习所使用的句型,增强语言的得体性和流利程度。
4.在计算机辅助口语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途径
4.1加强语用知识的传授
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知识,在此基础上讲授语用知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用学基本理论,对语用学理论的了解反过来又会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促进他们在学习和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并学会表达。在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语言形式的讲解还停留在对词语意义的解释和对句子结构的分析这一层次上,而对句子在实际运用方面的有关知识则讲授得很少。这种脱离相关语用知识来讲授语言形式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4.2进行语境教学
语境教学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三重语境,即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教学中要将这三种语境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其次是三个教学阶段:一是引进,即介绍新的语言知识;二是操练,在学生感知理解了新的语言知识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地操练,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三是活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将他们置于有交际的环境,让他们在语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原声英文电影、电视剧、会议录像、电话录音、生活语言录音等资料给学生提供真实语料范例,使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交际场所就不同话题内容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交文化语用意识。教师可以事先列出任务单,选择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观看。然后对音像中语料背景和语用特点进行分析讲解及自由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某一语用特点后,教师要设计相应的交际任务来巩固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如文化辨析、文化纠错、文化信息填补等,让学生口头限时作答。
4.3正确处理语言表达中准确与得体的关系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是指在语用中用词准确,语句合乎语法规则。语言表达的得体,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它既指说话人说的话合乎语法规则,具有语法上的可接受性,又指说话人说的话在特定的语境下得体、合适(何自然,1997)。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所以得体比准确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传统教学法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时必须符合语法,对得体性的关注很少,结果,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经常说话不得体,既引起老外不解,又导致自己难堪,挫伤了口语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口语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有错必纠和有错不纠都不好。对于语法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就应该宽容,鼓励学生多开口说;对于影响意义的表达或多次出现的语法错误,教师应当给以提示或纠正,否则会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或形成语言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对于语言表达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以指出,进而避免课内交际的失误延伸到课外,从而增强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总之,准确与得体是话语表达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
5.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的一些研究入手,同时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验为依据,提出一些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但是语用能力的培养需从提高教师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入手,教师要对语用学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掌握相关的语用学知识,只有教师的语用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能力。在当今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今天,应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语用能力,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
参考文献:
[1]George Yule.Pragmatic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Rose,K.R.& Kasper,G.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24-31.
[8]高月琴.语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上[J].外语电化教学,200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