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它产生于教育又维系着教育,对教育活动和教育质量起着制约作用,是学校中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是单一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体系,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乃至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的。文章阐述了师生“双主体”的基本涵义,并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环境的人文策略。
关键词: 双主体 和谐师生环境 人文策略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变化,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的价值取向都日趋现实化,传统的德育价值取向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师生德育价值的取向,决定着学校德育价值的取向。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新课题。而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就是要从现实出发,把握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教师、学生“双主体”和谐。
一、“双主体”的基本涵义
“双主体”一词源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其含义是: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只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作为学校首要工作的德育,更应该体现师生“双主体”的理念。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应该具有以下基本涵义: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德育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化”的过程有机组成的德育实践活动结构,其目的是构建师生双主体的和谐。
师生双主体和谐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师生对话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师生和谐健康发展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师生和谐发展能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对学习产生较浓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今社会大教育背景下必须体现的人文精神。
二、和谐师生环境的内涵
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师生环境是由师生关系决定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还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等。师生关系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都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受到强烈的冲击。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过程是双方主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现代社会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由此可以得出,和谐师生环境是学校中师生和谐教学、和谐合作、和谐交流、和谐生活的一种境界,包括师生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人文环境。其核心应该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构建和谐师生环境的人文策略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在构建和谐师生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人文策略。
(一)用真爱构建和谐师生环境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构和谐师生环境的前提条件和核动力,没有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没有爱的德育不可能有大的效能。列·尼·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潜能;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期待的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教师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把爱的甘泉洒向学生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继而转换成健康成长的内部诱因。
(二)用平等构建和谐师生环境
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是师生环境是否和谐的重要判定标准。德育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有大的效能。陈桂生教授认为:“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只是教师与某个、某些学生之间的个人关系问题,它牵涉到把学生训练成顺民还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主人问题。不管学校中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如何进行,师生之间长年累月相处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它或者是一种看不见的民主生活训练,或者是一种捉摸不定的顺民训练。”
平等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教师持有的学生观不同,是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的表现,这会使他们在教育中持有不同的教育态度、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视为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个体。要认识到学生具有两重性,即既有“向师性”又有“独立性”。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和关爱,这些决定了学生具有“向师性”。同时,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都有某种程度的独立倾向和要求,这些决定了学生具有独立性。教师持有正确的学生观,就能产生应有的情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运用适当的方法。所以,正确的学生观是建构和谐师生环境的重要基础。
(三)用沟通构建和谐师生环境
沟通在和谐师生环境的构建上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沟通也是德育的重要工作方式,因为沟通的重要目标是师生的相互理解。保持沟通渠道的畅行,促进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环境的有力保证。师生之间的沟通理解,不仅是改善师生环境的一座立交桥,而且沟通理解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德育效益。
首先,在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中沟通。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真正理解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师生才可以和谐沟通。教师不能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价值观、成人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去看待学生所做的一切。因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客观上的差别是存在的。且因教师的世界观、人生阅历、年龄状况的不同,在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的评判标准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总是用成年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来对学生强求一律,把这些东西强加在他们身上,师生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就会不断加大,沟通就必定会出现障碍。当然,这样讲并不是一味迁就学生,完全按照他们的标准来对待他们,而是要求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适当调整思考方式。
其次,在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中沟通。分享,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分享,往往代表着一个群体共同的喜悦,在分享过程中最容易营造友好、融洽的氛围,因此一个聪明的教师要善于与学生分享。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许多东西,包括大自然、礼物、作品、书籍、喜讯等。在分享的过程中所有的心灵都能体验到快乐、平等、愉悦,师生之间的心就贴得更紧了。对于教师来说,能和学生分享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分享更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教师才能用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喜爱之情和学生真实地沟通交流,才能以此促使学生对美好事物更加欣赏和喜爱。这样,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与友情。在分享过程中,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论,每一次快乐和惊叹都是师生沟通的良机。要对学生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做出回应,顺着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你会发觉,一旦你尊重学生的想法,师生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轻松而愉快。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分享的最佳良机,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最后,在创设丰富多元的平台中沟通。中国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本身就十分丰富,现代科技又为师生沟通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促进师生的充分理解。诸如面谈、笔谈、家访、电话交谈、网络对话、短信交流等,还可以通过班会活动、团队活动、春游活动、联欢活动、问卷调查、师生辩论等方式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创设师生交流的环境,相互敞开胸怀,在和谐中沟通,在沟通中和谐。
(四)用榜样构建和谐师生环境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崇高的教师形象像航标灯一样指引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榜样是重要的德育资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和谐师生环境的构建需要榜样,提高德育效能需要榜样。
1.用大方得体的装束亲近学生。当今的学生,跟进时代的能力十分强劲,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色彩,喜好多元化的装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改变过去一味追求庄重严肃的传统观念,在运用主观创设的榜样形象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形象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吸取学生适合时代发展规则、适合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重新建构外在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衣着打扮要带给学生新鲜、潇洒、现代、自信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学生有自己的审美观,当你穿上一身大方得体的衣裳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毫不吝啬地赞美:“老师,你今天真漂亮!”大方得体的装束,有利于和谐师生环境的建构,有利于德育效能的提高。
2.用高雅文明的举止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环境,需要教师的言行高度一致。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青少年对老师很崇拜,教师赞扬什么,鼓励什么,或不赞扬什么,不鼓励什么,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行为本身就在传递着信息,就在营造环境。而好的环境一旦形成,就能对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有高雅的举止,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要亲切自然,如在与学生交谈时可以拍一拍他的肩膀、摸一摸他的脑袋,使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心;在活动过程中要善于用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热情的掌声来鼓励学生的行为;在公共场合遇到学生与家长要先热情地打招呼。事实表明,美的行为举止可以感化学生,为学生做出好的表率,构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反之,一位经常强调学生必须讲文明、讲卫生,自己却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的老师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应先具备这样的习惯。身教重于言传,模仿是学生的天性,教师的美德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悄然地影响到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是真、善、美的使者,以身作则,将美的道德、美的习惯带到学校带到课堂。
3.用熊熊燃烧的激情感染学生。建构和谐的师生环境需要师生的激情,师生的激情会产生德育效能。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教师的激情会拉近师生的情感。传统的教师太理性,庄重严肃似乎成了教师的独特标志。现代的学生不愿在冷峻中生活学习,他们需要一个情感的世界,教师在情感上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首先,要充满生活的激情。教师是生活的热爱者,要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每天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学生,都应保持快乐的情绪,不要宣泄消极的情感,不要把家庭和个人的苦闷情绪带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充满学习的激情。孔子云:“此生亦有涯,而学海亦无涯。”校园是由知识构成的校园,校园具有文化的属性;教师是知识的代名词,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行为,不爱学习的教师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要满怀激情去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精于研究,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智慧、高强的能力,让学生钦佩效仿。最后,教师要充满工作的激情。可以说,谁选择了教师岗位,谁就选择了奉献。教师既是崇高的职业,又是十分辛苦的职业。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生命的需要,对每一项工作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德育。
和谐是一种美,和谐的师生环境更是美中之美。和谐师生环境的构建,要求师生双方的思想观点及情感都要受到尊重,彼此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寻求理解与平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对学生施以人文主义关怀,让师生“双主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即把学生真正看成是教育教学的主人,使学生有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愉快感、成就感。那么,我们的教育环境会更加和谐,我们教育的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苏北地区高等师范学校环境德育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徐龙,课题批准号:HXDY-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