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之一就是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就目前各校各班的学生状况看,就学习成绩而言,参差不齐,且差异较大。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开发,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作者尝试采用“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低起点、多层次” 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据江西省现行的初升高招生政策,即使是重点高中,每届学生的入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成绩差异较大。即对高一新生而言,原有基础不等,又由于初升高试题重考查学生能力不够,有些靠初中用功学习而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因高中学习理性要求较初中高或因学习方法不当而不适应,产生了一些入学成绩较高不适应高中学习的后进生,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在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点呢?对此,我做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低起点、多层次”及其做法
所谓“低起点”,就是在分析教学内容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适当放低教学过程的起点,使全班学生从教学过程开始,都能进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所谓“多层次”,就是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由低到高的梯度较小而又层次分明的问题,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一步一个台阶,逐步达到本节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又使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层次,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适当放低教学起点,适当提高教学层次,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这种做法,尤其适用于专题教学和拓宽引用方面的教学。
(一)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了解后进生对这些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起点,一般说来,这个起点要比传统教学过程起点低,使后进生都能接受。上课时,从这个适当放低了的起点出发,把全班学生都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剖析教学内容及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层次和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阶段结构,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安排教学层次,包括教师讲课的层次和学生活动的层次。
(三)根据教学层次安排,设计或选配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例题和练习题,使之形成梯度较小,层次分明的台阶,上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沿着这些台阶逐步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
(四)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较高层次的问题,在备课时要准备补充性问题,以便学生在“启而不发”时,再上一个台阶,借助这个台阶攀上教学的较高层次。
(五)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教学层次,同时注意掌握各教学层次的节奏,使其与大多数学生相适应。
(六)每节课都要安排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作为机动内容供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研究,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给学生课外研究。
三、收获与体会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成功,使后进生建立了自信心、自尊心、胜任感、成功欲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整体水平扫清了障碍;其次,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最后是使教师摸索到了备课和上课的规律,能分层次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和学密切配合,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有以下优点:①由于起点低,学生学有所得,逐渐对本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为实现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创造了条件;②由于提高了教学层次,减缓了坡度,从而减少了后进生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③由于教学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便于启发学生思考,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④由于实行多层次安排教学,避免了简单重复,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益;⑤由于教学层次的科学安排,随着教学活动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相应地得到提高;⑥由于每节都安排了尽可能高的层次问题,优生也受益匪浅;⑦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促使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掌握备课和上课的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⑧实行“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寓于教学的层次安排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贯彻启发式原则,实施素质教育等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解决课堂教学中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还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更加紧密地协调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1-2.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基本功.
[3]李兴怀.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1996,6.
[4]张大均.论因材施教的策略.课程·教材·教法,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