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 00:00:00杨瑱
考试周刊 2011年57期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正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外语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口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学水平更需要得到改善和提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将二语习得中可借鉴的理论运用到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提高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二语习得理论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都是重要的基础科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57号文件《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根据《基本要求》,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和探讨适合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既是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实践问题,又是应用语言学范畴内的一个理论课题,涉及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用二语习得理论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是一种理性行为,更容易看清事物或行为对象的本质,也就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英语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在各种社会环境下运用语言正确实现交际目的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在不同交际环境下得体地表达信息的能力。但是,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相对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不论是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还是更注重专业领域实际应用的要求,高职英语科目的口语教学更需要专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开展“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过去“费时多,收效低”的教学方法。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为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语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理论虽然不能直接被用来解决外语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但它们对外语教学是有一定的启示的。
  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一)师资配备不合理
  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不高一直困扰着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让外籍老师担任口语教学,但很多外籍教师在来华任教之前并没有相关的教育学背景,虽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培训,但仍然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另外,外教对中国的国情也不甚了解,教起来很难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很难上去。二是让优秀的中国老师担任口语教学工作,但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繁重,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很少,高素质的教师严重匮乏。
  (二)教材的使用不合理
  首先,目前的高职英语口语教材不充实,很多教材售价很高、印刷精美但是缺乏实用价值,还有些教材由于出版年份较早,内容陈旧,很多表达方式已经过时,这些教材均不能满足口语课,尤其是更重实效的高职英语口语的教学要求。其次,在教材不充足的条件下,有些教师主张不使用固定教材,而是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练习。这样做,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但也可能会变成教师信口开河,无法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语言训练。最后,选用了固定的教材,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难免乏味。
  (三)教学方法及模式不合理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迫切需要英语表达方面的实践,以便能够无障碍地与外国友人交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通常采用大班上课的模式,每个班50—60人,有的甚至是100多人的合班课。学生太多,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很难控制,而且每个人发言的机会和时间也大大减少了。
  (四)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起点低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存在着脱节现象,各阶段的英语教育按照各自的需要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中小学因升学的需要常“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口语就不进行口语训练,甚至有的学校干脆用中文上英语课。这种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口语水平普遍低下,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口语知识,更谈不上口语能力。而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起点较高,这种脱节现象给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带来的困难非常明显。
  三、二语习得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是教师利用话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场所。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并促进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事实研究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就可能通过更多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习得目的语。
  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并结合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给出我们以下几点启发。
  第一,要想能将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必须通过输入习得足够的能力之后自然输出质量高的口语,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设”,选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的、可理解的、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略高于学生目前的语言能力的语言信息输入,并且创设语言交际环境,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能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所,弥补了课堂教学时数有限的局限性,还可以利用课前的“热身运动”时间进行一些有趣的热门话题的小组讨论活动,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学习,这将有助于增加语言输出,培养学生想说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动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降低焦虑感,减少输入材料进行语言习得机制的障碍,从而增进第二语言习得。同时,在输入可理解的语言时,渗透语言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输出的自觉性。
  第二,教师检验学生是否对已输入的可理解的新语言信息吸收,主要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活动来进行,还可通过反复模仿、强化熟记来增强语言信息的记忆。在教师检验学生输出目的语的过程中,如教师发现学生理解困难、交流出现障碍时,教师用学生母语表达,以此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缓解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可理解性输入的质和量,还可以采用Giles和Smith的“言语顺应理论”,在进行交际活动时,教师调整自己的语言以更接近学生的语言,这样能增强双方之间的吸引力和理解程度;或赞同学生,这样能缓和气氛,减少给对方的心理压力,促使会话顺利进行。同时,学生对所理解的输入的暂记人大脑的那部分信息加以吸收,除了吸收外,学生还需要对所输入的内容分析整理,储存到大脑中的语料库,做到可以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在记忆中再现材料,为以后输出做准备。
  第三,深化习得,从可理解的输入吸收过渡到活用语言。学会一门语言就是在学习理解语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门语言,也就是把你所听到的、输入的并吸收到大脑中的信息经过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有效地输出,也就是说能把这些输入吸收的材料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的语境中,这才真正达到口语的教学目的,才真正能达到提高口语的能力。因此,为了能使学生活用所输入的语言,教师给出一些具有争议的主题,而且是听过的在大脑中还有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多方位地展开讨论。而且,根据学生的口语能力差异,分成不同小组去完成难易程度略有差异的活动内容,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不会因任务太难使那些能力较差或焦虑感强的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自信能力基础上有一个提高,因材施教。
  四、结语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进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时,要充分利用二语习得理论,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在课堂教学、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从根本上实现“高质优效”的高职英语口语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Qxford:Pergamon Press.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Qxford:Pergamon Press.
  [3]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4]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林莉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6]刘家荣.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