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文化习得是一个必不可少部分。文章从表示“死亡”这一概念的词汇入手,强调文化习得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死亡 二语习得 文化习得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掀起了英语热;而英语学习作为一项新兴的文化产业,更是将英语学习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英语的习得问题,有句话说得好:“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gaining another soul.”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要学习它的全部内容,而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既懂得语言,又懂得文化,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语言。所以,语言习得中的文化习得,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语言系统的微观世界,都是使用该语言民族的文化缩影,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即使是对一个字,一个词的习得也需要抱着认真的态度慢慢学习、慢慢积累。本文将从表达“死亡”这一含义的词汇入手,分析二语习得中的文化习得的重要性。
不同的表达死亡含义的词汇反映出中西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惠特曼在其《自我之歌》中曾说道:“Life is a cycle,no end no begin.”(生命是轮回,没有起点亦没有终点。)当然了,这是惠特曼个人的生死观,在现实生活中人有生必有死,这是客观规律,没人能逃离这种事实。“死”即意味着生命的丧失、生命的终结,不论汉语或英语,尽管对“死”这一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林林总总的词语或短语从根本意义上均表达了此意——生命已不复存在,如汉语里的“逝”“薨”“谢世”“长眠”“殉难”“诀别”“玩儿完”“翘辫子”“一命呜呼”“跨鹤仙游”“气绝身亡”等,英语里的“die”“perish”“cease to exit”“be no more”“pass away”“kick the bucket”“go to heaven”“to demise”“draw one’s last breath”,等等。人虽固有一死,但在多数情况下,不管他人之死或是自己之死,毕竟都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英汉民族普遍认为应该避免“死”的直接使用。因而,对于“死”,人们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含蓄其词,尽量避免直接提及,由此衍生出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说法,即委婉语。在多数情况下,委婉语的使用是为了帮助说话人在某种场合下,在谈论某些让人感到尴尬或沮丧等事物时能冲淡或避免各种不愉快的联想。“死”的委婉语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因此,在英语语言习得中,不能抓住一个“die”就当是“死”的万能钥匙,什么时候都是对应的关系。
“死”的委婉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了:“On the 14th of March,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the grea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停止思考)...we found him in his armchair,peacefully gone to sleep——but forever(永远地睡着了).”
1.反映年龄和性别特征
英语和汉语对“死”的委婉语可以反映出死者的年龄和性别。汉语表“死”的委婉语更具有民族性特征,它不仅数量繁多,表达形式丰富,而且有具体的年龄和性别之分。例如:在古代,不满20岁死曰“殇”,此又分三类:8—11岁为“下殇”,12—15岁“中殇”,16—19岁为“上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寝”,女加“内寝”字样。而在近现代,婴儿死谓之“没成人”;幼儿死谓之“夭折”;青年且有才的男子死谓之“英年早逝”;年轻貌美的姑娘之死称为“香消玉殒”“红消香断”“倩女离魂”等。至于老年人之死,汉语中的表达更是不胜枚举,丰富多彩,例如:“去世”“逝世”“谢世”“辞世”“去了”“走了”“长眠溘逝(忽然逝世)”“驾鹤西游”“离开了我们”“天年已尽”“与世长辞”等。此外,在汉语文化中老人因年老或高寿安然死去的称之为喜丧,是好事,所以又称为“善终”“寿终正寝”“寿满天年”等。
然而,与汉语相比,英语中表达人早逝或夭折的委婉语数量有限,且形式单一,也没有很具体的年龄和性别之分。如:to come to an untimely end(夭折、短命),to be cut off(因疾病等夺去……的生命或使夭折)等。而表达老人之死在其搭配意义和情感上也逊色很多。如:to cross the bar(去世);to close/end one’s days(终其天年);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to pay one’s last debt(寿终);to slip by/away(悄然逝去);to run one’s race(了其一生、寿命终了);to shut one’s light off(逝世)等。
2.体现社会地位等级不同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在讲求“尊卑有等”的封建社会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死”的说法也大有不同,“死”也就带有了强烈的社会阶级性。《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古人把天子诸侯视为天或高山,因此帝王、天子之死用“驾崩”、“晏驾”、“宾天”“大行”“上崩”“千秋万岁”“山陵崩”等委婉词语。所谓“崩”意思就是,天子像高山一样,天子之死犹如山崩。所谓“薨”,原为房子坍塌时发出颠坏之声,后指诸侯、皇室成员或有爵位官员的死,唐代以后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薨”。所谓“卒”是指有官职、有名望的人的死。所谓“不禄”,又称“弃禄”,意思为不再享用皇上的俸禄,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委婉说法,人死了就不能再享受皇上的俸禄了。只有到了庶人,即平民才用“死”。由此可见中国封建等级观念之森严,这也是在中国封建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而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直接由奴隶制跨越到了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虽经历了封建社会,但其封建社会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且历史长久,相反,英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推行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所以英语表达中基本没有可表等级“死”的词汇或短语,而是强调了“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黄泉路上无贵贱,教皇也罢,国王也罢,乞丐小偷也罢,人皆有一死。)。又如夏洛特·勃朗特在其《简·爱》中所说:“...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equal——as we are.”(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好像我们都已逝去,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那样。)还有几条谚语可以表达平等的观念:“We shall lie all alike in our graves.”(世人最终皆入墓。);“In the grave the rich and poor lie equal.”(黄泉路上无贵贱。);“Death is the great leveller.”(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英美国家的人认为,任何人都将逝去,都将走上众生之路“go the way of all flesh”。由此可见,在英美社会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英语表“死”的委婉语不可能存在地位界定清楚、等级划分分明的情况,一般而言,此时“die”就基本可以通用了。
3.反映宗教信仰的不同
在中国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有印度传来的佛教,有本土的道教,还有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虽然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但在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不断交融上,也很难严格区分佛、道、儒三家了,而汉语文化的表达更是受到了三家文化的深深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上至帝王下至民众都深受其影响,开始相信人的转世轮回,许多人皈依佛门,成为“和尚”“尼姑”,佛教讲究“以业报轮回来解释人的生死”,因此,佛教倡导修行,以脱离苦海,追求达到最高境界“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以求可转世轮回。对于那些得道高僧的“死”说法更是各种各样,“圆寂”“灭度”,有些高僧如果功德圆满,死时仍在盘坐念经,即谓之“坐化”,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是任何佛门弟子都能达到的。此外,婉称佛教徒之死的词语还有:“入寂”“示灭”“殉道”“归真”“涅槃”等。佛教把掌管阴间地狱的神称为“阎王爷”或“阎罗王”,因此一个人死后,可说:“他去给阎王爷报到去了。”“他去给阎王爷当小鬼儿去啦!”当然了,这种说法是极为口语的用法,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不敬之词,带有对死者的冷漠意味。而道家向来不避讳谈死,甚至是对此津津乐道,道家把生与死都看做是生命的必然,这使得道家可以释然地面对生死。生是死的开始,死是又一次的重生,道家追求生命不死,能飞天成仙,所以人死又称为“仙游”“登仙”“羽化”,而传说道人成仙后乘白鹤西去所以把死又称为“鹤化”“骑鹤”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导致言语禁忌表达的多样性。
而在西方,基督教对英美文化有几百年的影响,人们普遍笃信基督教,信奉上帝。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人生在世要不断赎罪,死后才能上天堂而不是下地狱。因此,英语中许多“死”的委婉语表达都与此有关,或是来自于基督徒的教义《圣经》中的传说或典故。例如:上帝造人,人死后to return to the dust/earth(回归尘土);上帝是万物之主,有上帝的地方才称之为天堂,所以又有to be with God(陪伴在上帝身边),to be in heaven/to go to heaven(在天国),to be with the angles(和天使在一起);而人生来有罪,死后要给上帝交上你在世时所作所为的一本账簿,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还大自然的债务),hand in one’s accounts(交账簿);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得到最后的“安宁”(to be at peace),灵魂得到永生(launch into eternity)。
但需要指出的是,汉语中有“上西天”一说,英语中也有“go west”,从表达“死”这一概念上来说英汉是对应的,但其表达的文化内涵是决然不同的。“西天”在汉语里有双重意思,一是古代佛教徒称印度(天竺)为“西天”,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便是此意;二是指佛教观念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佛陀所居住之地,与基督教中的天堂大致是一个意思,西方极乐世界代表着光明、温暖、快乐和无忧无虑,所以人死后希望可以登上西方极乐世界,称为“上西天”或“命已归西”。而英语中的固定词组“go west”与“上西天”只是字面上的巧合而已。“west”西方代表的是落日的方向,而太阳一旦落下,光线随之消失,即“落日西沉”,人死好比已经西沉的落日,所以叫做“go west”。
从以上三点中就可以看出,仅仅是一个“死”就有如此多的内涵在其中,其中还不包括文中没有涉及的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所导致的不同表达,不同死亡方式、不同的表达方法,以及口语正式语的不同等。仅从死亡这一概念的表达中,就足以让我们对文化习得的重要性窥见一斑了,而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相碰撞,常会遇到文化空白、词汇空缺的情况,或是英语中带有文化内涵的词,中国英语学习者望文生义,根据字面意思加以理解,常感到迷惑不解,甚至是闹出大笑话。语言中蕴藏着大量的精神文化,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掌握语言本身再加上熟悉文化,学习英语就要将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语言与文化并重,学习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具备双语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双语学习者,达到二语习得的目的。因此,学习一门外语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文化习得是对语言习得的一种补充,更是对语言习得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Wang Linfei.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Bei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
[2]陈辉.死的委婉,死的文化——英汉表死委婉语的跨文化比较[J].苏州: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Vol.l 27 No.4 July.
[3]陈万会.中国学习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从认知心理的视角[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吴光华.汉英综合大辞典(中卷J—S).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王文斌.从汉英对“死”的语言表达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J].宁波: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Vol.13 No.3 Sept.
[7]杨启林.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佳木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Vol.22 No.6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