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学中,仅仅依靠《科学》学科的力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利用好语文课堂这片沃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体验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如通过《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斯帕拉捷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斯帕拉捷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还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体验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
二、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非常必要。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远”、“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