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谚语的用途非常广泛,它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劳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结晶,这种短小精练的语言形式能充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行为等方方面面。本文从汉法谚语的文化含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异同,从而有利于中法两国的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法语谚语 汉语谚语 跨文化交际 文化比较
一、谚语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谚语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上来看,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用语通俗,言简意赅,且修辞生动;从内容上看,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精华与再现,包含着特定的文化色彩;从社会功用上来说,谚语能够启迪人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传授经验、宣传鼓舞等社会功用;从来源上说,谚语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也有部分来自书面文献。
客观世界有普遍的共同规律,而人的思维又具有全人类性,所以,各民族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会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异同会反映在民族语言中,特别是反映在蕴涵文化意义的谚语之中。因此对谚语的文化含义进行研究,在谚语文化及跨文化交际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汉法谚语所体现的中法文化的相似性
在汉法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谚语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内涵是一致的,说明两国人民在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方面是相似的。例如:
(1)A chaque oiseau son nid est beau.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2)Mieux vaut son voisin que longue parenté.
远亲不如近邻。
(3)Les meilleures choses ont une fin.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还有一些农谚和反映自然现象的谚语:
(4)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
雨过天晴。
(5)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
瑞雪兆丰年。
法国有冬天,有雪,而且同中国一样,多雪的那一年往往是一个丰收年。否则,法国就不会有此谚语了。这两条谚语反映了中法地域文化的某些相似之处。
另外,有一些谚语体现了中法两国人民在思维观念上的相似性。如:
(6)Qui sème le vent récolte la tempête.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8)Il n’y a aucun génie qui n’ait été persécuté.
天才出于磨炼。
(9)De nouveau roi,nouvelle loi.
新王出新法。
有些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反映了两个民族相似的思维方式,从侧面也说明了中法文化的相似性。例如:
(10)C’est en forgeant qu’on devient forgeron.
熟能生巧。
(11)Point de roses sans épines.
有乐必有苦。
(12)Le temps,c’est de l’argent.
一寸光阴一寸金。
(13)Il n’y a que les montagnes qui ne se rencontrent pas.
人生何处不相逢。
三、汉法谚语所体现的中法文化的差异
中国和法国都是饮食大国,其饮食在世界上均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两国在饮食方面的特色却不尽相同,从各自的谚语上可以体现出来。如:
(14)上车饺子下车面。
(15)软面烙饼,硬面做汤。
(16)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17)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从这些谚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饺子、饼都是中国的特色,中国人过春节要吃饺子,立春是要吃春饼;姜、大蒜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同时还能增强抵抗力,大多数中国家庭在做菜时免不了要放上点姜蒜。而在法国却不是这样。法国人做菜用姜不多,中国人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而法国人则说:“C’est dans les vieux pots l’on fait les bonnes soupes.(老罐儿里出好汤)”法国人是比较爱喝汤的。另外,面包、奶酪、葡萄酒、咖啡构成了法国人最灿烂的饮食世界,由这些元素构成的谚语也是非常丰富的。在中国,我们的一日三餐与这些东西不像法国人那样密不可分,没有这样的文化气氛,也就不可能孕育出与之相关的谚语。如法语谚语有:
(18)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comme une journée sans soleil.
没有奶酪的一顿饭就像没有太阳的一天。
(19)Quand le vin est tiré,il faut le boire.
酒已取出就得喝。
中国的谚语有些取材于历史故事,如:
(20)三个臭皮匠,抵上个诸葛亮。
(21)关公面前耍大刀。
(22)鲁班面前弄大斧。
(23)说曹操,曹操到。
以上谚语都包括人物词语,有的是历史人物,如“关公”、“诸葛亮”、“曹操”等,他们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特殊地位,在口头上经常提起,或褒或贬,都表现出了汉民族的传统观念;有的则是群体的代表,如“鲁班”是能工巧匠的代表,“臭皮匠”是地位低微的劳动者代表。而法国的谚语更多地来源于童话故事,法国人说:“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其中文含义也就是“说曹操,曹操到”。虽然表达的意思差不多,用词来源却大不相同,可见中法两国的文化差异。
有时,同一种动物在中法两国中所体现的含义也各不相同。龙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有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在汉语中是帝王的象征,炎黄子孙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因此汉语中有:
(24)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2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6)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而法国人却认为龙是凶残肆虐、吐烟吐火的怪物,应予以消灭。
喜鹊在汉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以鹊噪为喜兆。传说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来搭桥,叫做“鹊桥”。后人用“鹊桥相会”来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别后的团聚,把成人之美,为互相爱慕的双方作中介人,称为“搭鹊桥”。汉语谚语中还有:
(27)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28)喜鹊早,喜事来到。
然而,喜鹊在法语中却含贬义,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喜鹊有多嘴多舌、乱呱嗒的象征意义,这也许跟法国人爱闲聊的民族习俗有关。
四、中法文化对比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前文我们将汉法谚语在文化层面上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这种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则可能形成交流中的障碍。因此,这种文化上的比较对跨文化交际意义重大。
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化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异常频繁,文化的冲突从历史的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附属产品。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在学习掌握对方语言的同时,了解对方的文化,并在这种了解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一定的比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比较,才能找到造成交际阻隔甚至冲突的根源,才能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尽可能避免这种消极因素,提高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得体性。这也是本文进行汉法谚语文化比较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1]薛永.从文化角度看英法熟语之异同[J].镇江高专学报,2001,(4).
[2]蒋晓萍.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与习俗禁忌[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
[3]魏国实.从法谚汉译看中法文化的相似性[J].法语学习,2006,(6).
[4]文慧静,明焰.法国谚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