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的英汉对比研究

2011-12-29 00:00:00杨永佳
考试周刊 2011年57期


  摘 要: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许多词汇蕴涵着不同的感情色彩。本文以颜色词汇为例,分析了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以达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的目的。
  关键词: 颜色词汇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在生活中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文化无所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文化的制约。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存土壤,因此,作为语言组成很小一部分的色彩词在英汉民族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必定生长出许多不同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颜色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便形成了英汉民族文化差异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因此探索英汉颜色词的含义对了解两个民族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服饰规定、民族心理及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个主要颜色词。
  1.red——红色
  在汉语文化中红色(red)往往和喜庆、幸福、吉祥联系在一起,如一身红衣的新娘、节日里的红灯笼、迎接贵宾的红地毯等有很多好事和红色相关联。而“开门红”中的“红”则是代表好运,表示一开始就进展顺利,取得好成绩。这个词就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了。同时在汉语中,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如果某人发迹被称为“走红”,得到上司宠信的人叫“红人”。在英语国家,红色有时也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指值得纪念的日子、特别快乐的日子。这源于在西方,节日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而其他的日子印成黑色。还有the red carpet象征隆重欢迎或关注。当然红色并不总是与喜庆有关,有时会表示一定的消极意义,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红色的贬义意味相当强。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主要指鲜血的颜色,而鲜血(blood)一词在西方人心目中代表“生命之液”。一旦“blood”流淌下来,就意味着生命遇到了危险,生命之花有凋谢的可能。因此“red”一词会使西方人联想到“火”和“血”,进一步联想到“暴力”和“危险”。red revenge指“血腥复仇”;see red表示“勃然大怒”、“大发脾气”;在经济领域,“red”表示“亏损”:譬如red figure指“经济赤字”,in the red表示“亏损”、“负债”或“欠债”。但中国文化中红色有时也会与坏事挂上钩:如“眼红”、“红杏出墙”、“红颜薄命”、“害了红眼病”、“红牌罚下”、“闯红灯”等。在英语中红色有时可以完全和汉语对应,如red flag(红旗),red wine(红酒)等。
  2.black——黑色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词语表明black(黑)常常与不好的、坏的和邪恶的事物相联系。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black money(黑钱),the blackest day(最不吉利的一天)。black sheep指败家子、害群之马。black mood一般指暂时的,也可能是反复出现的沮丧心境。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有好的意思,是指经营盈利。be in the black(赢利)的反义词是在上文已提到过的be in the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账时所用墨水的颜色。此外,黑色也代表了庄严和肃穆。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着黑色正装。这点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共通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戏曲京剧中,画“黑脸”的人物往往具有刚正不阿、忠诚正直的性格特点,其典型代表就是张飞、李逵。民间也有流传的不畏权势、公正严明的“黑脸”包公的故事。除此之外,black还有些别的意思,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不加糖和奶的浓咖啡),blacksmith(铁匠),black coat(职员),They went into black for their friend.(他们为朋友深感痛惜。);He blacked out the words he didn’t want.(他涂掉不想要的词。);He came out of the fight black and blue.(打架之后,他遍体鳞伤。);She gave her mother assurance in black and white.(她给她妈妈作出了书面保证。)。
  3.white——白色
  白色(whit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联想意义是相通的,如purity(洁白),innocence(清白无辜)。在西方国家中,新娘穿白色礼服就是这个原因。而white lie是指不怀恶意的谎言。正直的精神”(white spirit)等词语都代表了白色在中国人和white在西方人心目中的积极联想意义。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的消极意义也非常明显:在中国,丧事叫做“白事”,死者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的灵堂,出殡时打白幡;说话不算数叫做“白说”;买东西、吃饭不给钱叫做“打白条”;说一个人愚蠢人们会使用“白痴”这个词。
  在英语中,也有white elephant,white feather,white night等含义不太好的短语。white elephant指无用的、很少用或是昂贵而不值得保存的东西。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白色和“white”所表达的指称意义和其联想意义并不对应。我们在使用和表达时一定要谨慎用词。如,“白开水”对应的翻译为“plain boiled water”而不能从字面意思直译为“white water”(激流);“白手起家”需要意译为“to build up from nothing”而不是“white hands”(公正廉洁);“白卷”是指“examination paper unanswered”而不是“White paper”(白皮书,英国政府所发布的正式文件)等。
  4.green——绿色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由于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绿色象征着健康与和平。我们通常会把“健康食品”称为“绿色食品”;把邮递员尊称为“绿衣使者”。其他的像“绿色和平组织”、“绿色行动”、“绿化带”、“绿色通道”、“绿色诗歌”、“绿卡”等专有名词的使用和古语中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等就可以感受到“绿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在现代汉语中,绿色还被赋予了另外一个明显的消极意义:妻子红杏出墙,与他人私通,人们会使用习语来讥讽其丈夫为“戴绿帽子”。在英语中,绿色的感情象征意义也是多属于积极性的,如“in the green”(血气方刚)、“green meat”(新鲜肉)、“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recollection”(记忆犹新)等习语。由于植物的生长规律是随着四季的变更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因此在西方文化中“green”一词又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如“green hand”表示“某人在某方面是个‘生手’”;“green horn”指的是“容易上当的糊涂虫”;说一个人“as green as grass”是说他/她“幼稚”、“缺乏经验”或者说“少不更事”。另外,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嫉妒。如“green with Envy”、“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eyed”都表示嫉妒。
  
  5.yellow——黄色
  黄色在汉文化中很受尊崇。在古代的五方、五行和五色中,中央是土黄色,故“黄色”是古代帝王的专属之色,如皇帝的龙袍叫“黄袍”;皇帝的诏书叫“黄榜”;皇帝坐的御车叫“黄屋”。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色调,如中国的人文始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现代人结婚、搬家也会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英语中的yellow却没有这样的含义。对于西方基督教国家来说,由于黄色是出卖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故在欧美国家yellow被视为庸俗低劣的最下等色:“yellow”一词和“妒忌”、“怯懦”和“道德败坏”相关联;美国俚语称呼“胆小鬼”为“yellow belly”;“卑鄙可耻的小人”为“yellow dog”;“阴沉多疑的性格”为“yellow looks”;而“yellow journalism”是指那种突出丑闻或大肆渲染的普通新闻,有时是为了轰动效应甚至歪曲事实的新闻报道。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习惯的改变,在现代汉语中,黄色带上了明显的消极意义:如“黄牌警告”、“买卖黄了”等。“黄”字也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但是这些词中的“黄色”都不可能直译为英语的yellow,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译不可能看懂。这里的“黄色”在英语中的意义是pornographic(色情的),obscene(淫秽的,猥亵的)或filthy(猥亵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英汉颜色词有如此丰富奥妙的文化内涵,而且在语言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受人类文化的共性作用,以及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很多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与通用。如红绿灯在交通指挥上的使用,红、黄牌在足球比赛上的亮相,红地毯用来迎接贵宾,日历上的星期六、星期日及法定节日红色标明,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等。当然,由于英汉民族文化形态的异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文化个性的冲突在所难免。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意思上的错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文化认识能力的培养,弄清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把握好语言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我们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语言更规范、行为更得体。
  
  参考文献:
  [1]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2]蒋冰清.论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宁德师专学报,2002,(1).
  [3]蒋栋元.论颜色及颜色词的文化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4]孙宁宁,蔡斌.色彩语码运用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J].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5]孙小芳.英语中颜色的含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