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标题选词特点的对比分析

2011-12-29 00:00:00梅婷
考试周刊 2011年57期


  摘 要: 新闻标题是吸引读者和增强报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英汉新闻标题在选词上因语言文化背景和新闻传统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少差异。因而本文对英汉新闻标题的选词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以减少进行汉英新闻阅读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 英汉新闻标题 选词特点 对比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生活在社会中,时刻要接收、消化和吸收各种信息。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窗口,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实时、全面、真实的消息,上至总统竞选演说、国际纠纷,下至街头巷尾、鸡毛蒜皮的民生小事。然而,报纸这样一种特殊的媒介也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标题作为报纸内容的高度浓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报纸语言的表现平台。中英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报纸标题语言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而本文从标题语言选词特点来进行对比分析。
  一、意义目的
  新闻语言学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国内大多集中于其本体的研究,例如: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对不同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和对新闻语言的范式研究,等等。
  而跨学科运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知识来研究新闻语言在国外方兴未艾,国内的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的结果却仅显示有以下三篇期刊论文。
  新闻语言学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国内大多集中于其本体的研究,例如: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对不同媒体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和对新闻语言的范式研究,等等。
  而跨学科运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知识来研究新闻语言在国外方兴未艾,国内的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查询的结果却仅显示有以下三篇期刊论文:
  [1]郭可.中英新闻标题语言比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4.
  [2]贾卉.新闻标题动词英汉对比和汉英翻译[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9,Vol26,(3).
  [3]澹台林琳,耿耿.谈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由此可以看出,在新闻标题的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研究上还比较薄弱,还有比较大的研究空间。而本文从英汉新闻标题的选词特点分析入手分析研究英汉新闻标题的差异,旨在对现有的研究进行加深、微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跨文化交际和中英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文进行英汉新闻标题选词对比分析将运用以下理论。
  (一)语用学理论
  中国关于英汉语用对比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同期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如何使用语言[4]。
  本文研究英汉在新闻标题语言环境下如何进行适当的选词,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研究的结果也反过来对英汉翻译新闻标题在进行选词的语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对比语言学
  许余龙(2002)指出,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些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对比语言学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进行两种语言的词语对比,可以充分地认识汉语和英语的新闻标题的具体特点,帮助读者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以及帮助翻译者更好地进行准确的翻译。因此,重视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把对比研究成果运用到现实中来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英汉新闻标题选词上的差异探讨正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词汇文化的对比分析为基础的。
  (三)文化语言学
  文化语言学以语言的文化功能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方面,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来考察语言,分析文化因素对语言构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要素出发,从语言去透视它所负载的文化。语言和文化可以说是共生的。文化的创造和推进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又同文化息息相关。要想了解文化,撇开语言是不可思议的;要想认识语言,文化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文化语言学理论对分析汉外语言对比差异存在的原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而本文关于汉英新闻标题选词差异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是在借鉴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主要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汉外语言的对比分析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人们总倾向于用自己母语文化的说话方式来解码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冲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是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途径。
  因而,本文对比分析的结果就要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运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采用英汉新闻标题语言的语料库查询的定量统计,并在定量的基础上定性得出结论,英汉新闻标题在选词上存在哪些差异,并将对比的结果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学。
  三、对比研究
  (一)词频
  1.动词、名词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名词都是支撑句子存在的重要成分。新闻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为一个表意的句子存在,但英汉在这种特殊句子中使用动词和名词的频率却截然不同。汉语新闻标题中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其他词类,而在英语新闻标题的选词频率上,动词使用的频率却远远落后于名词。例如:在同一份《环球时报》1—4版中:
  ①Lille and Monaco on the Verge at Both Ends
  ②Hard Landing Unlikely:Experts
  ③All that Jazz
  ④An Urban Baby Boom
  ⑤Selling the Drug Business
  ⑥Multinationals Eyeing 12th Five-year Plan
  即使在⑤、⑥两个标题中我们看到出现的动词也改变了形式,变化成“selling”、“eyeing”的动名词形式。因而我们可以说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名词选用的频率高于其他词类,这也与包括美联社、《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在内的许多知名媒体在它们的“编撰手册”(stylebook)中专门提醒编辑“Never begin a head with a verb.”[5]的规定相符。
  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英语中名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和广泛的语法兼容性,可在一定的情况下充当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类以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
  而汉语新闻标题在选用词汇上则与英语完全不同,仍是以动词为主。例如:一份《南方周末》1—4版中的几个新闻标题:
  ①基地组织公布暗杀名单
  ②尼日利亚警察总署遇袭
  ③朝鲜将处理金刚山不动产
  ④新西兰航班逐渐恢复
  ⑤暂停进口台涉塑产品逾千
  ⑥京退休人员首发一次性补贴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动词在中文新闻标题中动词不可或缺。这主要是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支撑,并且由于词类划分明确,因而动词的位置无法替代造成的。
  2.形容词、副词
  在新闻标题英汉对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选用频率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我们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汉语新闻标题中不管大会议还是小会议,常说“隆重开幕”;不管工作性质内容,常说“胜利完成”等,除此之外还有“全面提高”、“切实加强”、“认真执行”等形容词、副词修饰语。而英语新闻标题中较少使用形容词或副词。例如:中英对照的《人民日报》的两个新闻标题进行对比:
  
  ①a.英国全力追查“医生帮”(《人民日报》)
  b.British Terror Probe Focuses on Doctors(China Daily)
  ②a.热烈庆祝建国90周年(《人民日报》)
  b.Celebrating China Success(China Daily)
  其中“全力”、“热烈”这类的词语在中文的新闻报刊标题中经常出现。但英语新闻报刊标题中这类词却出现得非常少。
  (二)简短词
  1.缩短词
  新闻标题作为整篇文章的内容的浓缩同时也限于版面的限制,因而在选词上尽可能多地使用简短词。这一点是英汉新闻标题的共同特点,但二者在简短词的选用特点上却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
  英语中由于是以字母为排版单位的,因而在简短词的选用上是以字母少的为首选标准的。例如: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常用blue指代depression,ban指代restrietion,cut指代decrease,hot指代popular,cop代替policeman,aid代替assistance,blast代替explode或explosion,等等。
  但在汉语中由于是以字为单位进行排版的,因而,在选用简短词时是以单音节词为首选标准的。例如:“希腊船王遭绑被索千万”,其中“绑”指代了“绑架”,“索”指代了“勒索”。
  2.字母缩略词
  和上文中提到的缩短词一样,字母缩略的目的也是为了节省标题的版面,但字母缩略这一选词方法却只在英语新闻标题中有所运用。
  例如:NY Times to Mortgage HQ(“纽约时报”抵押总部融资),其中NY是New York的缩略,HQ是headquarters的缩略。
  这种字母缩略在中文新闻标题中几乎见不到,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因而无法进行字母缩略[6]。
  (三)新词
  世界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都秉承着“时效性”的原则①,而时效性在新闻标题选词上就表现为对新词的选用上。英汉新闻标题选词在这一点上都具有相同的特征。所有反映当今热门话题的词语都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例如:
  ①New Iphones to Use China-backed 4G Network Standard
  ②Blog Writers Rise to 50M
  ③淡旺季价差10多倍,酒店雷人报价让三亚很受伤
  ④美国“山寨”白宫挂牌甩卖
  在这些标题中“4G”、“50M”、“雷”、“山寨”等新词都被广泛地用于新闻标题中。
  四、俚词熟语
  我们对新闻标题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大型或知名的新闻媒体的标题选词研究,对于地方性的报刊媒体的新闻标题研究也要纳入研究对比范畴内。
  研究地方性新闻标题我们常常会发现中文的新闻标题的选词上还经常使用俚词、熟语,以期望营造一种亲切、风趣、活泼的氛围。例如:
  ①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②含糖饮料,过街之鼠
  ③歌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些地方性新闻报刊的标题广泛地运用俚词、熟语,从而营造出生活的休闲氛围,也带有俏皮的意味。
  但这样的俚词、熟语的选用在英文新闻标题中不仅仅局限于地方,并且在大型的知名的报刊中也屡见不鲜。例如:
  ①To Arm or Not to Arm that Is the Question
  ②Don’t Cry for Me,England
  ③5-year-old TV Chef Wows US
  ④Pioneer Colleges Face Axe
  这样的新闻标题在英文报刊中随处可见,各种媒体标题都喜欢使用,和中文的俚词熟语只用于地方性新闻标题不同。
  五、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根源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英汉新闻标题的选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究其根源,其实与两国间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观念意识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拥有了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教化使得中国集体主义、“和”的思想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这样的文化主导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国家体制相吻合,因而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在新闻语言方面就体现在新闻语言的政治化、和谐化。为了创造和拥有和谐社会,知名的大型报刊在新闻标题的选词上就必然要符合大多数人的意向、符合集体主义的观念,于是大量俚词、熟语也就只能出现在地方性的小范围的报刊新闻标题中。
  相较于中国,西方追求的是个人主义的观念,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在社会上以尊重个人,尽量地迎合个人主义的需要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主导。这一点在新闻标题的选词上就表现为俚词、熟语的广泛使用,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嬉笑怒骂较为自由。在地方或中央性的报刊标题上可调侃总统领导人,下可讨论鸡毛蒜皮的小事。
  (二)原因
  新闻标题属于新闻语言的范围,因而,其在选词上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也与中国和西方国家对于新闻语言的规范有一定的联系。
  英语新闻媒体都遵循着“ABC”的新闻规则,即报道内容准确(accuracy)、语言文字简洁(brevity)和结构条理清晰(clarity),追求的是准确、简洁与客观。因而这样的语言规范使得在英语的新闻标题选题时就较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限定的词汇[7]。
  而中国的新闻媒体遵循的是“准确、简洁、通俗、具体”②。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因而新闻标题为力求准确具体,大量地使用限定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每个词多表达的准确具体性。
  六、结论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英汉新闻标题在选词方面的不同,对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翻译的方法有效正确地解释汉语新闻标题和阅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灵活使用各种词类
  从词频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汉语新闻标题注重使用动词,英语重视使用名词。因而在把汉语标题译为英语时,应遵从英语的语言习惯,灵活处理,不能以动词开头,而应采用例如: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添加主语、略去或者对句中的动词也可以采用转类意译的方法。
  例如:
  ①建立乡镇一把手“备选库”(《人民日报》)
  Building Town Leadership Pool(使用非谓语形式)
  ②发布重点地区高森林火险红色警报(《人民日报》)
  High Forests on Alert for Fire(动词省去)
  ③反垄断法出台“剑斩”市场垄断(中新网)
  Anti-monopoly Law Passed for Fair Competition(意译)
  (二)简短词的选用
  英汉新闻标题受到版面的限制都需要选用简短词。但之前的对比中我们也看到在简短词的选择上英汉有所不同。由于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同一个中文词汇,相对应的英文单词可能有好几个,因而在进行标题翻译时,一般应该选择一些短小精练或字母最少的单词。例如:
  ①全国人大任命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新华网 )
  New Ministers Get Top Legislature’s Nod
  (三)形容词副词等的谨慎使用
  通过对比,中英新闻标题在选词上对形容词和副词的态度截然不同,因而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当谨慎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否则虽然文意能够明了,但会给人拖沓之感。因此可以对于不重要的信息不进行翻译,必要时可以选择英语中含有修饰语意义的动词来替代形容词。例如:
  ①中国积极推行“低碳生活”(《人民日报》)
  China Promotes Low-carbon Living
  总之,在对外汉语的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注意英汉在新闻标题上的不同,得体地进行交际,减少交际障碍。
  
  注释:
  ①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赢得更高的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关键。时效性意味着: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简短明了。报道的时间距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这条新闻就越具有新闻价值。时效性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要用能够恰当运用大量的“新词”。
  ②传统的理解是这样的:在时间、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语言的能指与客观事物之间高度吻合;对事物属性、特征——也就是“质”的判断尽可能没有偏差;对事物的数量、程度——也就是“量”的把握精确无误;尽力排除模糊概念或以偏概全;慎用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
  
  参考文献:
  [1]郭可.中英新闻标题语言比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4.
  [2]贾卉.新闻标题动词英汉对比和汉英翻译[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9-9,Vol26,(3).
  [3]澹台林琳,耿耿.谈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Goldstein,Norm.The Associated Press Stylebook and Briefing on Media Law[M].Massachusetts:Perseus Publishing,2000.
  [6]Quirk,R.,Gree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