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混龄教育活动 优化园本教育资源

2011-12-29 00:00:00邱霞
考试周刊 2011年64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些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缺乏与别人分享食物、玩具的体验,再加上“四合一综合症”的遍及,高层楼房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幼儿容易滋长不合群、孤僻、独占一切的思想,同情心和责任心极为薄弱。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这种情形稍有好转,但现在幼儿园普遍采取的是按年龄分班的管理模式,每个孩子从进入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这段时间,所接触的一直是本班的三十几个小朋友,生活圈子仍是非常狭小的,缺乏接触新环境、新对象的锻炼,致使孩子的个性缺陷仍不能较好地得以弥补。
  从2007年10月起,我园结合实际情况和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实施混龄活动,以加强儿童间的友好往来,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优化园本教育资源,建构具有幼儿园特色的混龄课程,使之园本化。
  一、研究差异性、合理安排混龄活动
  1.混龄游戏活动——尝试和鼓动,超越和发展。
  在设计混龄活动时,我们紧紧围绕各年龄幼儿的发展目标来确定混龄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等,注意活动目标、内容、要求的层次性,以及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使大、中、小班的幼儿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积极地参加活动,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内容必然有不同的兴趣点与思维方式,混龄课程就要兼顾差异。
  如在《走小桥》的体育混龄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就具有两种层次,为小年龄孩子准备的是较矮较宽的桥,为大年龄孩子准备的是更高更窄的两种中、大号的小桥。刚开始各年龄段幼儿按要求去玩,逐渐的随着他们的模仿和观察能力的增强,并在大年龄孩子的带领和鼓励下,小年龄孩子尝试走中号的桥,再爬爬大号的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玩得很主动,显得很开心。小年龄孩子在模仿大年龄孩子行为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己,尝试不同的玩法,跨越原有的水平而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2.混龄多元表现创意活动——争论与分享,模仿与跟随。
  在混龄多元表现创意活动中,教师的教育目标更多倾向于大一些的孩子,大孩子是学习活动的主角,他们的信息交流、认知冲突、经验分享等方面是小年龄孩子拓宽知识面、在“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的素材来源。
  在多元表现创意活动《京剧脸谱》中,大孩子对京剧的几个显著表征知道得比小孩子要多,而大孩子对教师设计的情景问题的回答是多维的,孩子之间对京剧中的主要人物的扮相、手势、动作,有交流、有争论,也有对某些知识点的新发现与分享,而小孩子就在这些大孩子“同伴教育”的影响下,在学习了应该掌握的内容基础上,还能跟随大孩子模仿他们。
  这种混龄同伴之间的学习与模仿,争论与分享就是孩子之间差异性资源的利用,这种获得经验和知识点的方式比从老师那儿得来的更有兴趣,内容更加丰富。
  3.混龄蒙氏活动——亲融与自然,关爱与被爱。
  在混龄蒙氏活动中,异龄之间的互动显得格外明显,混龄活动以各种形式展开,对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补偿极其有利。
  在午睡起床的混龄活动中,妹妹芸芸把裤子前后穿反了。这时思思姐姐发现了这个问题,她过去帮妹妹把裤子脱了下来,按正确的方式给她穿好了,并告诉她:“裤子上的漂亮小花在前面,穿的时候要看仔细。”正是在这些细节中,混龄幼儿之间亲融自然,通过大带小的生活照料,使小年龄幼儿早日学习了自我服务技能,获得了常识性经验,体会到了依恋他人和被爱的情感。而大年龄幼儿丰富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验着“小老师”、“小主人”的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二、注重实效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1.开发幼儿自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孩子本身就是教育资源,他们的兴趣、欲望、需要、动机不同,对事物认识的角度和理解能力不同。陶行知认为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为此他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去接触大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在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幼儿为中心,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学习。
  在混龄游戏《抓蝌蚪》中,大班幼儿带领小班幼儿一同捉蝌蚪,共同体验捕捉过程中的辛苦与快乐。打下相互间信任与友好的感情基础之后,幼儿间自主结对开展蝌蚪的饲养、观察与记录活动,有的大班幼儿将自己的内部经验外化为行为与语言,和小班幼儿进行分享;有的与同龄伙伴一起开展饲养活动,更为细致地观察蝌蚪的生活习性与生长变化过程;小班幼儿在这一活动中,对大班哥哥姐姐充满了敬佩和向往,同时也从大班幼儿身上学习到了探索与了解周围事物的方法。幼儿自选蝌蚪,自主观察,主动学习,孩子自身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促进了其个性化的健康发展。
  2.利用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塑造幼儿完整的性格。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优化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完整人格的塑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我园以环境创设为切入点,为幼儿创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环境。我们将户外场地划分为跑跳区、平衡区、钻爬区、投掷区等区域,将室内环境划分为生活操作室、科学发现室、创造表现室、角色游戏室等区域(专项活动室),而各个区域则是开展混龄游戏的主要场所。此类游戏是以幼儿园常规性游戏活动的形式展开的,每天均有固定的时间段开展混龄游戏,因此要保证幼儿每天都有与异龄幼儿进行交往的机会。
   混龄活动还优化了教师资源,改变了教师的指导思维方式,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混龄游戏中包含着太多跨学科的、无法预定的因素。这一现状使教师们打开了一贯独自设计、独自组织活动的封闭方式,与其他教师开始尝试“协同教学”。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后的老师们仅对自己班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对于全园孩子发生的小故事都能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正是有了教师对孩子的了解,才使得混龄游戏开展得更加有效、更加具有活力。
  混龄活动的研究引发了教师对幼儿混龄活动的关注和重视,解决了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混龄活动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混龄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优化了园本教育资源。通过研究,培养了教师自觉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了教师在教育行为中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教育资源、追求教育的最大价值的意识,养成了善探索、爱研究的科学品质,从而逐步实现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的改变。
  3.整合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幼儿园的发展必须依靠家庭、社区通力合作,家庭和社区起着幼儿园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陈鹤琴曾说:“幼儿园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在混龄活动中,我们借助家庭社区的作用,与家长通力合作,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如我们的三八妇女节活动,可让大年龄孩子和小年龄孩子合作制作“光荣花”到街上、商店、银行等给阿姨们送花,让哥哥姐姐嘱咐弟弟妹妹:看见了阿姨要说阿姨辛苦了,祝你节日快乐。中秋节,组织幼儿带着月饼去慰问武警叔叔,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为武警叔叔表演节目,和叔叔一起唱“八月十五月儿圆……”,一起吃月饼,看叔叔表演军体操,参观军营,摸摸叔叔的机枪,和叔叔一起做游戏。有的孩子问叔叔:你的家在哪里?你想妈妈吗?你到我家去玩玩,好吗?孩子们在心中萌发了一种亲情,学会关心他人,把叔叔当成自己心目中的崇拜偶像。六一儿童节的亲子活动,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表演混龄游戏,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以及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一起参加游戏,充分地展现孩子们的才华和家长们的关心。
  4.挖掘大自然的教育资源,陶冶幼儿美的情操。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孩子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我们在冬季玩雪游戏中将游戏分为两个部分,开始部分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伙伴、活动内容、活动材料与活动方式,他们三三两两,有的玩雪,有的打仗,有的堆雪人,有的滚雪球。当孩子玩雪的个体愿望得到满足之后,老师组织了合作游戏——“拉雪橇”,有目的地创设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都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自主进行协商和练习,开展搬、运、拉、御、送等身体运动的合作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混龄活动的优势。
  类似的活动我们经常开展,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大自然中探寻大自然的奥妙,让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劳动。在这种自然化、生活化、情景化的环境中,年幼的儿童充分体会了家庭般的温暖,也从年长儿童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生活常识和良好的习惯。年长的儿童也无形中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了谦让、团结的良好品性。
  如混龄组幼儿手拉手去春游。在去春游的路上,大班幼儿俨然以哥哥姐姐的模样牢牢地牵着弟弟妹妹的手,密切关注着来往的车辆和红绿灯的变化,嘴里时不时地关照着弟妹:“快看红灯呀,等会儿变绿灯了赶快过去!”大班幼儿表现出极强的责任心,有些弟弟妹妹完全没有了平日的任性与吵闹,“服帖”地被哥哥姐姐拉着走。
  总之,我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使幼儿的活动空间、教师的创造空间、幼儿园的生存空间都得到了充分发展。但依旧只能说刚刚迈开成功的第一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许多方法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尝试和探索。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混龄课程仍需更多的幼儿园和研究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埃利斯.学前儿童与异龄儿童交往的研究.国际社会快报.
  [3]赵菁.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学前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