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心

2011-12-29 00:00:00彭金莲
考试周刊 2011年64期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课堂中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一筹莫展?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这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即教师用关注之心“点击”学生的心灵,美术课才能充满生命活力。
  一、用“心”导入,进入最佳状态
  美术课的导入是美术课堂的起始部分,充满情感的导语,别具艺术魅力,它能使学生和教材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形成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乃至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设计导语,渲染气氛,“点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教师导入。
  如在欣赏课中,老师的导语,不应是臃肿材料的堆砌,而应是背景、画作缘由、作者及作品中牵涉的人和事的交融,再通过生动的讲述,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和理性的线索,创造出与作品内容相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心灵感悟,激活情感世界。这里特别应注意的是,教师的导入要与作品的主题一致。如:第十五册第6课《打开的喜悦》通过卡片传递友谊、亲情和美好祝愿,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学会感恩。
  (二)学生导入。
  学生导入,即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导入新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悉心指导,授之以渔”,让学生了解优秀导入的要求与特点,知道导入是入题的桥梁与纽带,导入既要激发兴趣又不能喧宾夺主,力求“趣味性”“哲理性”“抒情性”。
  实践证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用心领悟的基础上,一次小小的导入,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表演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用“心”合作,达成思维共振
  用“心”合作,不同于一般的简单的师生配合,它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第一位,把合作互动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课堂上,它重视师生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发挥教师作为活动的促进者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特别重视“生生互动”,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形成信息的多向互动、成员互动等多种交流方式。在小组互动中,教师既是活动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管理者和促进者。基于此,教师怎能不用“心”?通过心与心的碰撞,课堂将焕发生命活力。
  (一)师生合作,激发探究欲望。
  在师生合作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而学生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等,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这就要求教师用心设计问题,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生生合作,行动不如心动。
  有专家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提高。真正意义上的生生合作,是实实在在的。单纯的行为参与是虚假的合作,流于形式,毫无意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给学生一个独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美术课的活力才能真正彰显出来。
  三、用“心”体验,促进成长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强调身体的参与。学生不仅要用脑子思考,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自己的手制作,即用亲身经历,亲自感悟。这不仅要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以上理念,学习第十三册第3课《情感记录》一课中,色彩静物写生中,可以摆放一组瓜、果、盆静物,先让学生进行摸触,然后辨别一下物体的光滑与粗糙,比较下色彩的冷暖,闻闻瓜果、蔬菜的味道,可以的话,多准备一些如苹果、橘子、红辣椒等,让学生放到嘴里嚼嚼,真切体验酸甜苦辣的滋味……
  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全身心地融入作品创作,对物体冷暖色调才能更好地把握。美术课也因此时时焕发生命活力。
  四、用“心”呵护,保持生命热情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超越教师,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现,因此,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显得尤为重要。
  (一)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究精神得以张扬,除了让学生“动手”在画本和作品创作中表现出来外,还可以“动嘴”说出来。让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换句话,就是老师允许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创意“说”出来,因为“说”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是灵感的突现,只有那些有思想、有见地的、活生生的人,才会先用“说”表现自己。让美术课真正“活”起来。当然,“说”不应该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更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学习机会为代价。
  (二)评价评到心坎里。
  美术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我们重视美术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调动积极的情感因素“点击”学生的心灵,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活跃学生思维,保持学生热情。
  我经常在优秀的作业上写上一些“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评语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对表现一般的学生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次更精彩”等激励性语言。
  激励式评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期待式评价,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主动发展;接纳式评价,能使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增强评价的积极效果;亲近式评价,教师亲亲地点一点头,报以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能在师生间产生一种心心相印的情绪体验……
  总之,真正的教育是触及人心灵的教育,“点击”学生心灵,不仅能使美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还能激活与生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志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