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高校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科学理论知识,还包括“以德治教”,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关键词: 高校教师 重要职责 以德治教
一、引言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以此为背景,中国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科教兴国”,显示出了“以德治教”的重要性。
二、以德治教的含义
以德治教,是“以德治国”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贯彻和具体体现,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以德治教,是指在全社会对公民进行普遍的、深入的道德教育。狭义上的以德治教,主要是在教育领域内部进行,是指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系统的言传师教,特别是通过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转换成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道德良心,使广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够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促使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明确强调“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为以德治教提供了确切的目标导向和实现途径。
三、以德治教的内容
对于如何“德治”,古代政治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君子怀念道德),他极其重视“德”,认为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修身”是“德治”之本。孟子从人性善出发,提出实施“德治”的秘诀是“寡欲”。西汉的董仲舒把“教民”当做“德治”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古人实施“德治”很注重道德教育,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治国先治教,治教德为本,“以德治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共同主张。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把“以德治教”放在首位。
以德治教的重点在于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师德建设和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的道德人格以知识、智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心灵力量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而且可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个性、人格,并落实到他们具体的行动上,产生一种精神力量。当他们走向社会,就会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其次,要重视学校德育,切实落实学生德育工作。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对青少年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使青少年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以德治教的必要性
1.以德治教的理论实践符合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规律
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主要表现在人格系统、智能系统和体力系统上。把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这是德为教本思想能够历代延续的关键。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先哲极力阐释道德的意义,极力推动道德建设,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都感受到道德力量的存在。道德理论和实践不仅在道德领域,而且深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重道德,重礼教的倾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形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德治教把德育放在首位,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
2.以德治教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声地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推动以德治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应把“以人为本”作为师德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师德风范,让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行时时处处都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人,用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人,用丰富的学识去引导人。其次,教师要具有博大、纯洁、高尚、无私的爱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同情和帮助。教师应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爱,通过耐心帮助,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健康成长。
3.以德治教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转型。在这变革中各种各样思想互相碰撞,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阵地。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的侵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膨胀,一些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追捧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腐朽的思想严重败坏了人们的道德品质,如果放纵不管,就必将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所以,为了粉碎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我们必须加强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
4.以德治教体现了教育的内在要求
人是认知的主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人们通过教育获取的知识能否与道德结合,将决定他们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以及贡献的大小;人的知识背离道德越远,对社会的负效应也越大。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对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他的道德水平的高低紧密相关。我们今天更要强化道德的作用。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如果我们的教育忽视了道德,就违背了教育的内在要求,由此换来的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只能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德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我认为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德育没有真正体现教育的内在要求,没有很好地实现以德治教。
只有从教育的内在要求出发,研究德育现象,探索德育途径,寻找德育规律,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德育方法。而以德治教真正把德育置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强调教育者的道德示范作用,突出被教育者的道德主体地位,因而真正体现教育的内在要求。所以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以德治教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5.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要求“以德治教”
首先,受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的政治意识、爱国意识淡薄,自我意识膨胀,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容易被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有的学生在思想信仰上陷入迷失、彷徨的境地,有的学生失去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思想懒散,学习不努力,有的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消极观念。最后,有的大学生因为思想活跃,交流广泛,喜欢追求刺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过度上网而导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这些终日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感,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五、结语
在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德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些现象如果坚持下去,则不仅社会的道德水平难以提高,而且会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危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都强调要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针对我国的德育现状,我们要提高学校教育中的德育实效,进一步强化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实现以德治教。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
[2]国际展望,2001,(4).
[3]高等教育法规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