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教师应从加强生活体验积累素材、科学指导组织课外阅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三个方面入手,达到有效提升初中生作文素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生 作文素质 有效提升
初中生作文素质就是学生在作文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素质的总和。弄清初中作文的现状,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素质才能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当下初中生作文主要存在“假”“空”“抄”的现象。假,就是说假话,写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口是心非;写假事,无中生有。空,就是内容空洞,无真情实感,该具体的地方不具体,中心不突出。抄,就是模仿或抄袭别人的文章。
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达到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素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一、加强生活体验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必须把作文训练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然而目前大多数的作文教学还是“封闭式”的,不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不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不让学生看电视电影,这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学生的眼睛,堵住了学生的嘴巴。于是学生在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只能机械照搬按照“优秀作文选”上的事例,要么拾钱包,要么扶老人,要么生病了,要么同桌出国了……
对于这些情况,只有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作文中才会有具体内容和真情实感。陶行知先生说:“要使生活向着求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作文教学同样如此。
1.训练思想。训练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去体会生活,积累素材。这样,学生才会弄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上教师的细心指导,学生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经验会不断丰富,生活积累会不断充实。
2.培养感情。培养感情指的是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根据各自的感情产生不同的体验。如观察元宵灯会,有的学生认为灯会很美丽,参观的过程是一种享受;有的认为灯很精致,赞颂了彩灯制作者的精湛工艺;有的则认为灯会的场面很是热闹繁华,反映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等等。这些感受,就是真情实感,指导学生参加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体会,其过程就叫培养感情。
学生作文必须与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一定认识的、有感情的事物,这样才能抓住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的源头。
二、科学指导组织课外阅读
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作文则是语言的运用过程。要写好作文,最基本的条件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修养。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句式、修辞和各种表达方式,作文就有了基础,而科学的课外阅读可以扩充知识,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特别是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范例,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可以从中培养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科学指导组织课外阅读是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的重要条件。
1.形成对书的崇拜。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控制学校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这四种心理是: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为了让学生形成对书的崇拜,必须开辟读书的阵地,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书籍里畅游,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2.推荐图书,提示方法,科学指导。在课外阅读中,学生的自由阅读很重要,这反映了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映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过程。只有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读物,才有兴趣深入阅读,从中受到感染,对于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让学生自由选择不等于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科学指导选择读物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教师应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阅读的年龄差异,向学生有目的地推荐图书。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主要有浏览、泛读、精读和连读四种方法。掌握了读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书籍中的营养。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是激发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是个体发动并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外来的刺激要和学生的情绪记忆、心理积淀相一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1.有切合学生积累的文题。好的文题犹如投入河中的一枚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又如一把开启学生记忆阀门的钥匙,学生看到题目就会使往日的积累涌上心头,呈现于眼前;还如同一剂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剂,使他们跃跃欲试,乐于表达。
2.唤起学生的激情。好的文章应该“情动而辞发”。在指导作文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对学生起到暗示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指导作文时,教师要尽可能以情激情,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用充满激情的怨言,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开启学生的记忆之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正如赞可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才能产生出那些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语言。”
3.有触动学生心灵的事例。学生善于模仿,善于联想,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举一些学生生活的范例。例如学习过的课文,学生的优秀习作和教师的下水文,等等,使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与范例有关的生活积累,从而产生较为强烈的写作冲动。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训练,学生有了生活积累,有了写作方法,在写作动机的推动下,学生的作文素质定能逐渐达到有效提升,作文的现状定能有所改观,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