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初三数学复习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复习课堂的模式尤其是初三复习课堂的模式,我一直在执著探索着。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当下,部分教师的复习课堂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1.对于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认识不清,错误地分割它们的联系,认为复习课就是简单地重复旧知识,从而让学生对于复习课没有丝毫新鲜感,如同嚼蜡。
2.教学模式僵化,方法单一。在自我感觉复习内容过多,必须使用讲授法来灌输知识的思想指导下,坚持以讲授为主,大搞一言堂,霸占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
3.有一些年轻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理论高度不够,学生一节课下来,往往只是会解某道题,而对于知识的发生和形成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造成学生的能力远落后于中招对学生数学理论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
4.个别教师因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课型、题型陈旧,缺乏生机,缺乏开放性。
5.在练习问题的处理方面,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注意到“练习”是对学生加强训练的最好手段。但在练习的设计、练习的时机、处理方法等方面却有着差异。如若处理不当,往往会事倍功半,浪费学生的时间,让练习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
二、解决办法
我多年从事毕业班工作,一直在想办法避免上述这些情况在课堂上出现,并积累了一些心得。我认为,应该从以e0a2af50b0dca5a76e67441fb9a102de4d0ce39d2649fb51b9c530eb74eef748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毕业班的老师一定要把握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熟知初三数学复习的内容、深度、难度和灵活度。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特点,把握好中招命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然后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形式,处理好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牢记“精讲多练”、“绿色高效”。
其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要把课堂教学活动转化成让学生参与其中完成预定任务的实践活动。应根据知识的发生过程,按照思维发展层次,把要讲授的知识分解为发现规律、揭示联系、探求新知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用心探索发现,进而去表达。让学生在讲练的过程中建立和巩固概念,发现和归纳法则,拓宽和加深认识。当然,要想把握好这个过程,必须遵循下列原则,安排好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1)每次实践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争取每节课上完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即不但要把教学目标贯穿于各个程序的活动内容,而且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实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上。(2)尽量使教学活动行为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整体性。既把这个整体行为分成若干个阶段的活动行为,使各个阶段都有各自预期的目的,又把学生全节课的行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3)课堂活动行为是连贯的、完整的。让前一阶段的结果是下一阶段的基础,而下一阶段的结果又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次,对于教师的活动,若想达到“高效”,在老师“讲”的前面务必加上一个“精”字。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潇洒的画匠就可以了——涂抹的往往就是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对于问题的具体处理过程,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该放手尽管放手,千万不要拘泥于一种处理形式,学生能讲的让他们自己讲。我们只需多设疑、多引导,对他们的局限之处做点睛般的补充即可。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又在无形中提升了老师的信服力。
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的数学教学内容了然于心,能将它们娴熟地分门别类,对解题思想、方法及其切入角度操作娴熟,甚至对学生即将面临的高中数学学习思想也可渗透一二。同时也要了解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善于点拨。抓住课堂内容的中心,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注重能力的培养。
最后,对于练习的处理。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多给学生练习机会,问题的产生完全可以在他们思维活动过程中产生、发现、分析并解决。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标。事实证明,“多练”的效果往往比老师多讲的效果好若干倍。这就又对练习题的选择、分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的经验是:
(1)前置导学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先自行学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着手解决部分问题,同时区分重难点,抓住关键,掌握中心,带着自己的内容与问题参与到课堂上。待到老师精讲时,学生头脑中已有了有关内容的框架,同时对于问题,对号入座,印象自然会深,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一定要在习题的精选上下工夫。练习题不仅要有一定的“量”,而且要有一定的“质”。在内容上要把握住的是:练习题既要有利于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在题型上要新颖多样,同时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在难易程度上要兼顾不同的学生,显示出层次性来。
(3)强调课后反思,这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化的过程,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反思纠正,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入手角度和不同解决手段的使用,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知,促进学习,提高能力。
当然,法无定法,数学复习课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把握课程标准和针对自己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竭尽所能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气氛,上有自己特色的课,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