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倾向调查

2011-12-29 00:00:00史玉梅
考试周刊 2011年71期


  摘 要: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的需要,个体的认知只有与需要相结合,才能产生行为动力。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教育、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人文素质课的教学特色等,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认知倾向,高校只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认知倾向,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质 认知倾向调查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今后高校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各高校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刻不容缓的现实任务来进行。学校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1]
  一、接受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含着高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还包含着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并主动践行的过程。鉴于此,我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认知状况及倾向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西部三所高校(民族大学、师范大学、综合大学)一至四年级在读本科学生。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机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66份,其中,民族大学282份,师范大学385份,综合大学499份。接受调查的学生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满族、土家族等8个民族。
  二、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知倾向
  (一)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知倾向。
  社会评判一个人,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的素质与修养,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今天中国培养跨世纪高级人才不可缺少和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承担着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任务,承担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任务,以及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艰巨任务”。[2]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修养的认知倾向调查中,我发现,认为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排在第一位,如表1所示。可见,大学生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认知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同步的。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已经比较成熟,他们的头脑中已基本明确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修养。进入大学以后,面临即将到来的社会的选择和吸纳,大学生内心希望自己成为被社会、被他人接纳的具有较高思想品德素养的人,说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持久性。
   表1 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修养教育的认知倾向单位:%
  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的认知倾向也较明显,如表1所示。说明大学生从家庭和熟悉的环境来到大学后,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有些大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对自我心理予以调适,以应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因此出现同学之间关系难以协调、学习成绩难以提高、个人情感纠葛难以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形成较强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扰,而这时又缺乏良好的自我心理疏解和自我分析能力,心灵处在孤独焦虑和消沉状态中,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学风浮躁、厌学情绪明显、逃课上网成癖等。在对大学生目前最缺乏的素质与能力的认知倾向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扎实的学风,第二位的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第三位的是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如表2所示。
  表2 对目前学生中最缺乏的素质与能力的认知倾向
  单位:%
  (二)对应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及应具备的人文技能的认知倾向。
  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而系统的课程体系为支撑,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人文技能类课程,第二位的是心理辅导类课程,第三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说明大学生对自身应该具备的能力的重视,如表3所示。
  表3 对应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的认知倾向单位:%
  面对社会的选择,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做人做事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与特长,以便在大学毕业后被用人单位认可并录用。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就业的方向,通过人文技能课程训练加强各方面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疏解心理压力。而大学生认为在应该培养的各种能力中,排在前几位的依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如表4所示。
   表4 对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认知倾向单位:%
  (三)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认知倾向。
  高校教育面临着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人才发展内在需求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也面临着课程建设必须面向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诸多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成为高校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模式,强调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将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调查显示,学生最重视的是人文素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并重,其次是人文素质课程的趣味性,如表5所示。
   表5 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认知倾向单位:%
  (四)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知倾向。
  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大学校园的人文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历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多年来各高校发挥人文素质教育中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作用,取得了实际效果。调查显示,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认为最能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能力的,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第二位的是社团活动,第三位的是人文知识讲座,如表6所示。
   表6 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认知倾向单位:%
  
  三、对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一)深入调查研究,兼顾两个需求。
  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在大学教育中,一方面要了解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期望与要求,明确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状态及其对未来职业的心理渴求,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重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并指导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此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的水平,增强大学生重视知识储备和积极学习的心态。同时又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除发挥校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的主要作用外,还要通过校园网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使大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人、不同的途径及时解决心理上产生的各种问题,促进大学生个性心理的良性发展。
  (二)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做到知识与趣味并重。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能推动大学生去探求未知事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为满足求知欲而保持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创造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校和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举办校园有奖竞赛活动和设立特殊奖学金等办法大力倡导好学之风外,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质疑、讨论、辩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探究的兴趣。在课堂外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帮助、支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过程、有结果、有趣味、有收获。
  (三)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才能实现。我们应结合人文素质课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尤其在大学四年级,针对专业特点,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征求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的需求意见,强化人文素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强度和密度,依托农村、企业、社区等实践平台,能够使学生所学的人文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凌阁,侯文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哈尔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171.
  [2]阎钢.自信·自尊·自爱·自强[J].成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