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1-12-29 00:00:00蔡昀
考试周刊 2011年80期


  随着新课程的有效推进,有效教学成了热点问题,其实,有效教学的理念早就有之,追根溯源,可以说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此前,“教学是艺术”的观点占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其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开始注意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并引起了世人关注。新课程的研制和实施,促进了我国教育界对有效教学问题的关注,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在基础教育领域,众多历史教师开始关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谋求学生当前学业成绩的提高与长远发展的协调一致。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要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又分为当下发展和长远发展。任何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既促进学生的当下发展,又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影响。新课程改革,正是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出发,从民族复兴、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要求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协调发展的学习目标,倡导主动学习、探究、交流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但是,从当前新课程实施的情况看,在实际的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做法:
  (1)未全面把握学习目标,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只追求学生在知识记忆、理解、掌握与应用方面的发展,忽视提高学生知识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未能全面达到学习目标。
  (2)教学内容偏多,靠加课时、大量练习、频繁考试来提高成绩,学生分化严重。
  (3)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秀,教师是主角,学生做配角、观众,表面上有条不紊地体现了教学设计,但是,教学注重预设性发展,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表层知识,难以内化。
  (4)教师对学生自己可以把握的内容、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费时多,且讲授的多是文本信息的复述和浅层分析,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未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这些做法,无一不阻碍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仔细反思,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教师的原因又是最重要的。不少历史教师仍然习惯于采用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当然,如果教师学科知识水平高、教学技能强、说理透彻,则确实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但是,这种模式下学习目标和材料完全靠老师安排提供,学习进度、过程靠老师调控,学习结果的评价则看考试成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的机会非常少。长此以往,学生无须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被动学习,将导致主体意识丧失,缺乏学习主动性和问题意识,同时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创新意识的形成都难以实现。
  基础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大都依赖于课堂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的学科教学活动。因此,课堂教学有效与否,不仅影响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影响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对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与否影响极大。所以深入课堂,关注并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础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民主、自由的新课程理念,采用交往与探究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走出知识、技能取向,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到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倡导成功体验。我觉得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应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不断相信自我、挑战自我。
  (2)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步骤。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融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式入手。优化教学内容是指根据具体学习对象和学习环境重新考虑学习内容的多少和编排,以尽可能地减少因为教学内容安排不当而浪费的时间。优化教学方式包括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教师应该时刻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最大可能地把教法和学法统一,充分运用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习热情。
  (3)设计情景活动。
  情景是一个多维概念。它既包括心智的、情意的,又包括氛围的、交往的、环境的。它既发生在教学伊始,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情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生动、宽松的情景中,教学才有悬念、情感才能激发、思路才能打开。教学中我们要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氛围。比如讲港澳回归时,播放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立马就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时间可以衡量一切,包括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用时间来衡量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是否用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还体现在短暂的生命中是否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衷心希望一线历史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