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技体育竞争优势要素分析

2011-12-29 00:00:00朱玉霞孙国民黄华明
考试周刊 2011年80期


  摘 要: 本文在依托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基础上,对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探寻区域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 竞技体育 竞争优势 要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的兴起,“钻石模型”作为分析国家或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几乎成为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正在向新的阶段迈进。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事业面临着全新的环境。将“竞争优势”理论用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分析,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竞技体育竞争分析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又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钻石理论”),试图解释竞争主体如何形成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态优势。波特认为,对于竞争所作出的泛泛分析不足以解释竞争优势的本质,要素禀赋的优势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完整的政策体系等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相对而言,一个地区的某一产业竞争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以下方面:(1)要素禀赋条件:包括资本、人口状况、科学技术水平,等等。这些要素条件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政府可以发挥的能力。(2)需求条件:对于拥有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要求是否比较强烈。(3)相关的组织机构、行业政策,等等[1]。
  在上述因素中,要素禀赋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基础依托条件,通常包括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两大类。在狭义的区域竞争中,竞争优势通常源自丰富的生产要素。但是波特认为,由于丰富的资源或低廉的成本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而且资源的短缺容易形成创新的压力,因此,不利的生产要素在某些环境下反而能够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优势更加持久。
  需求条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最直接动力。在地区间竞争,需求条件是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动力,地方政府追求体育产业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以及竞技体育成绩所带来的地方正面形象、城市品牌效应同样能够刺激地方政府进行竞技体育事业的大力投入。相关的组织机构、行业政策等体现了政府将要素禀赋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水平、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进步效率等。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该类因素可以视为制度能力的标度。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影响其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他们构成了竞争力来源的“国家菱形”。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区域上不是均衡的,比较成功的省市有其特殊的因素。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中钻石体系进行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发展中所需要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竞技体育战略、结果和竞争对手这些因素在地方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些单一或系统性的环境因素都关系到某一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争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具有了相关的分析就能使得其竞技体育的发展走向辉煌。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之间是具有强化功能的。[2]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对于任何一个省市来说,如果具备了钻石体系中任何两个因素,可能就拥有了竞技体育的竞争优势。但是,这样的优势通常会因为竞技体育竞赛项目的变化或其他省市的先发制人而无法持久。因此,要保持其竞技体育竞争优势,必须先贯通钻石体系内部各项因素,才能保有其竞争力。拥有钻石体系中每一项优势,不必然等于拥有了在全国竞技体育竞争中的优势。只有将这些因素交错运用,形成该地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国内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
  2.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构成
  2.1生产要素
  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竞技体育的生产要素主要为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竞技体育科研单位、经济基础、场地、器材,等等,这些是竞技体育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运动员、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其中,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结果的体现者,而教练员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者与优势成立的操控员。经济基础是各地投入竞技体育事业的资本资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跃,各地的经济实力均大幅度提高,投入竞技体育事业的经济数量日趋一致。因此,当经济发展到某一程度的时候,经济差别已经很难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地在竞技体育事业上投入的经济数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可以进行区分。竞技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明显,且许多项目受到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如帆船、帆板、冰上项目、皮划艇,等等。因此,自然资源成为地方竞技体育项目开展的主要参考。地方竞技体育科研方面的发展也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上海市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获得的30.5枚金牌中,有14.5枚金牌直接受益于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而基础实施部分的场地、器材都会影响到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它们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生活质量,以及人们体育锻炼的意愿、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
  2.2需求条件
  体育价值需求是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这种价值需求不仅是竞技体育所产生经济价值,而且包括公民的欣赏需求、消费需求、参与需求,等等。这种需求不仅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而且刺激了各省市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从竞争优势观点来看,价值需求的层次绝对比价值需求的量更重要,例如普通民众参与锻炼的体育健身价值需求在竞技体育发展中并不能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是公民对竞技体育的欣赏价值需求、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需求却极大刺激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而形成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
  2.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形成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因素——当这个省市和其他省市之间进行竞技体育比较时,能够提供更健全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体育产业创收数增长100倍以上,使体育产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了0.59%,基本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十运会实现了6亿元总收入、4亿元净收入的资源开发业绩,创下了全运会资源开发的新纪录[3]。江苏省不仅追求竞技体育成绩,而且在举办体育赛事、扩大江苏省影响力方面也勇于争先。目前,江苏省成为全国高水平体育赛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唯一举办过城运会、全运会、体育大会全国三大综合性赛事的省份,还成功承办过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等赛事,即将举行的第二届青奥会也将在南京举办,这些赛事活动有力地扩大了江苏的国际影响。
  2.4战略、结构、同业竞争
  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关系中,地方竞技体育管理机构是第四个关键的因素,这主要包括政府对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构建、组织,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政府领导、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领导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竞技体育的管理和竞争形势。不同省市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虽然有所相同,但与其他省市比较后,依然会显现出其地方特色。如江苏省竞技体育管理的模式就是以“五位一体”模式而在全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获得辉煌成绩。不过,管理模式并非通则,竞技体育成功的前提是政府、竞技体育管理机构必须善用本身的条件、管理模式和组织形态。例如,江苏省竞技体育在后备人才培养中,在全省划分了许多训练基地,连云港的连岛海上训练基地、南京的水上运动学校等,在不同的地方依据运动项目特点和当地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建立训练基地,有效地发挥了其后备人才选取的优势。
  3.结语
  对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要素研究将对发展竞技体育事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掌握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并能合理、有效地对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将有力地提高区域竞技体育成绩。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5-24.
  [2]徐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6-27.
  [3]《江苏体育改革开放30周年》课题组.走向辉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61.
  
  2009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TY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