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

2011-12-29 00:00:00秦勃
考试周刊 2011年80期


  摘 要: 礼貌是人类语言中的共有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倾向于使用本土文化所认同的礼貌策略,这往往造成误解进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谈起,通过对比分析中英礼貌策略异同,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礼貌问题的必要性,以及所应该采用的礼貌策略。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礼貌策略
  
  一、引文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跨文化交际已全方位、展开。然而交际双方往往从己方的文化背景出发,理解对方的表达和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造成了种种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本文以汉语和英语为例,对比分析其礼貌策略的异同,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应该采用的礼貌策略,以及评判言语或行为是否礼貌的标准。
  二、礼貌原则
  语言学界对于礼貌原则的研究由来已久。Lakov提出语言使用中的规则是“be clear and be polite”,即清晰和礼貌。这一论断尽管并不全面,但是对于后来礼貌原则的提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rown和Levinson也在其著作中提出在交际中存在着所谓“面子”的问题。交际双方对面子的维护是交际的规则之一。他们认为所谓的面子有“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之分。积极面子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得到维护,言行得到承认;消极面子是指交际者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害,自由不受到干扰。因此,礼貌有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之分。前者指尽量增强话语中的礼貌程度,后者指尽量降低话语中的不礼貌程度,从而使交际言语趋于礼貌。在关于礼貌的学说中,英国学者Leech的影响最大。他对于语用中的礼貌问题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他认为为了避免交际中的冲突,说话者总是倾向于将礼貌的行为最大化,而将不礼貌的行为最小化。这一原则是由六个次准则来实现的: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Leech的礼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尤其是较好解决了语言使用中所谓的“拐弯抹角”的现象。尽管Leech设计礼貌原则的初衷是建立一个可以解释所有语言中礼貌现象的共同准则,但是它事实上主要是建立在以英语为基础的语境当中,对于其他语言(如汉语)和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则显得无能为力。中国的学者结合汉语中的特有礼貌现象对礼貌原则也做了深入研究,其中顾曰国提出的“五准则”影响最为深远。“五准则”比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式礼貌的特点,能够解释汉语中的礼貌现象,并且受到学界的承认。
  三、中英礼貌策略对比分析
  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迄今为止仍是西方语言学中广为推崇的语用原则,今天我们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以他的成果作为基础。中国学者顾曰国吸收与借鉴了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对比分析了英汉礼貌现象,指出了英汉文化上的差异,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根据礼与礼貌的联系,归纳了包含五条准则、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为研究中国式的礼貌奠定了基础。尽管二者并不能概括英语和汉语中所有的礼貌现象,却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鉴于此,本文将二者作为对比的基础。
  Leech的礼貌原则由六条次准则组成: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顾曰国的礼貌原则有五条:损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尽管不是一一对应,但是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顾的“贬己尊人准则”相当于Leech的“谦逊准则”和“赞美准则”,顾的“求同准则”与Leech的“一致准则”有相似之处,“文雅准则”也部分包含于“得体原则”之中,而“称呼准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在Leech所提出的“得体”和“谦逊准则”之中。可见,礼貌是各民族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具有共性。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于礼貌的不同诠释。
  其一,顾曰国所提的“五准则”的主体是“尊人贬己”,而且往往是“贬己”以“尊人”。Leech在“谦逊准则”中也提到“贬己”,但“尊人”与“贬己”并非一定挂钩,尊人也可不贬己。以上表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里奇与顾曰国的背景与出发点不一样。Leech的礼貌原则以英语为背景。英语中很少出现汉语中的“贬己尊人”以示礼貌的现象,而且英语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促使Leech考虑不同国家、民族、社区的要求,让“六准则”建立在一个较能包容各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而具有较大的概括性与普遍性。顾曰国的出发点是对汉文化中的礼貌现象的概括,使其反应汉语中礼貌现象的特点。
  其二,顾曰国所提出的“称呼准则”在Leech的理论体系中尽管有所体现,但是与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语中的称呼语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如果要用适切的称呼主动跟对方打招呼,就需要考虑亲属、职务高低、性别、场合等诸多因素。单就对于长辈的称呼语而言,英语和汉语中的礼貌策略就大相径庭。英语国家中的孩子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不仅没有什么不妥,反而更显亲昵。在汉语中,长辈的名字是“名讳”,叫之就是大逆不道。
  其三,顾曰国的求同准则与Leech的一致准则的表述相似,但是前者的“求同”与和后者的“一致”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较英语中的“一致”而言,汉语中的“求同”存在着刻意保持一致的成分,即“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当不得不表达相左意见的时候,汉语中较为常见的策略是“先礼后兵”、“先褒后贬”,英语中则多为“开门见山”、“直抒胸臆 ”,否则听话者会认为说话者不够真诚。
  其四,对于语言使用中语体的选择,Leech的礼貌原则没有明确要求,而顾曰国的文雅准则却清楚地要求应该雅言。一般说来,语体的选择应该符合语境的要求,而汉语却有青睐雅言的倾向。许多英语文学作品的汉译中,多数译者都淡化译入语中的秽语,转译为俚语,并将散句译为四字结构,以生成内容文雅、平仄分明的汉语译本。
  可见,英汉语言中礼貌策略的选择既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要求。有共通之处说明礼貌是各民族共有的现象,是每个群体在交际中的共同诉求;其不同的要求说明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礼貌取向和标准。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各自按各自的礼貌取向和标准行事,往往会产生误解或冲突。因此,有必要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跨文化交际中适宜的礼貌策略。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通常使用本土文化所认同的礼貌策略来传达各自所要表达的思想然,却易于引起对方的误会,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误。这是一种文化负迁移现象。所谓文化负迁移就是将母语的文化模式不恰当地套用到所学习的目的语上的文化现象。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和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处理好礼貌策略的选择问题,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首先,应该认识到人们分别处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各异,语言中的不同之处是各种文化的特点。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一切皆缘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见面问候语“吃了吗?”与英美人的“How are you?”或“Hello!”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都很得体。
  其次,要使用对方所认同的礼貌原则或使对方认同己方的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好采用对方的礼貌语用原则。这样做能表现出对对方文化的应有的尊重和坦诚合作的良好意愿,并且不用多费精力解释自己的礼貌语用习惯。要求自己向对方靠拢、为对方着想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礼貌的表现。但是跨文化交际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迎合别人,保持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魅力也非常重要。使用中国人的习惯和外国人交流就是传播中华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力方式,而且只要辅以解释说明,一般不会造成交际的失误。现在已经有些外国朋友使用“吃了吗?”来和中国人打招呼以示友好。这说明中国的礼貌用语已被部分外国人接受和使用,并没有导致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最后,要努力学习和理解交际双方的礼貌语用准则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了解对方,便于自己适应对方的准则;了解自己,便于传播己方文化。礼貌原则受制于文化传统,差异性显著;礼貌原则也依赖于语境,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其礼貌与否和礼貌程度是不同的。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然要熟悉交际双方的礼貌准则,然后根据实际交际场合得体地使用。
  五、结语
  文化因素的负迁移使交际双方对于礼貌和表达礼貌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交际双方应努力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本着尊重对方的精神,选择合适的礼貌策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2]曹春春.礼貌准则与语用失误[J].外语学刊,1998,(2).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